有人说,“80后”是“缺仰”的一代,没有信仰,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过,同样是身为“80后”的张俊礼却选择了一条和大多数同龄人不一样的道路,回到农村,扎根农村,去实现自己的农场梦。
“在城市待腻了,想回农村看看。”
张俊礼,1981年出生于婺城区琅琊镇上盛村,也可以算得上是“80后”的一员。出生在农村,和很多年轻人一样都想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张俊礼也不例外。高中毕业以后,张俊礼去四川雅安当了两年兵,这两年的当兵生涯让张俊礼养成了吃苦的精神。
当兵回来后,张俊礼过起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白天在网络公司上班,做一些简单的技术活,下了班不是和朋友聚聚就是自己一个人回住处,生活就这样简单而乏味地过着。忙忙碌碌,一个月下来领个三四千元的工资,到月底交水电费、交房租,所剩下的工资便是寥寥无几。对于他来说,城市的繁华是他所留恋的,但是城市的生活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如果没有追求,或许可以在这个城市里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但是对于张俊礼来说,这样的生活并不是他所想要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城市待腻了,想回农村看看有没有什么发展空间”。
回农村搞起泥鳅养殖却接连受挫
2010年,“心血来潮”的张俊礼辞去了在网络公司的工作,回到了农村。刚回到农村的时候,张俊礼并不知道要做什么。于是,他便去市场上做调查。发现当时市场上泥鳅的价格很是不错,从刚开始的10元一斤到后来的20元一斤,在节假日甚至可以涨到30元一斤。回家之后,张俊礼又在网上查看了泥鳅的一些资料: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价值高,又卖得起价格,如果我养泥鳅应该会有赚头吧?”张俊礼看好了泥鳅的市场,于是决定在自家的农田里搞泥鳅养殖。
“农村田地里到处都是泥鳅,没有水也可以活,应该很好养。”抱着这样的想法,头一年,毫无经验的张俊礼从江苏进了四千斤的泥鳅苗。但是没想到,刚将泥鳅苗投放到泥塘里,过了没几天,泥鳅苗就死了七八百斤。“路途的遥远,使得泥鳅在运输过程中受到了损伤。”张俊礼说。
这样一来,张俊礼发现养泥鳅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于是就到金华市水产研究中心去“取经”,希望能够好好培育剩下的泥鳅苗。可惜事与愿违,剩下的泥鳅苗还是不断死亡。张俊礼说:“当时基础设施加上泥鳅苗的投入花去了近27万元,但是收获之后却亏了近15万元。”就这样,张俊礼的第一次创业宣告失败了。不甘服输的张俊礼在之后的两年又投入资金继续泥鳅养殖,可是却一直在亏本。“一直亏本,那你有没有想过放弃农业重新回到城市呢?”记者问。张俊礼回答:“没有,当时就一心想着在农村干下去,我已经把它当做是自己的一份事业了!”
梦想建立一个集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社会化农场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张俊礼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家庭农场一来可以保留传统的家庭优势,又符合现代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的发展方向。于是,在去年,张俊礼申办了家庭农场项目。
在张俊礼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他的家庭农场基地,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位于村水库脚下,远离喧闹的城市,周边没有工厂、没有污染,四面环山,空气很是清新。坐在小木屋的屋檐下,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不必开风扇,也可以感受到丝丝清凉。
经过去年的一番修葺,原本简陋的小房子现在已经有了一点农家风味。张俊礼说:“门前的那口池塘是去年刚刚改造的,原本是用来养泥鳅的泥塘,现在这口池塘里全部养上了鱼。这也是我农业转型的第一步。”
关于自己的农场转型升级,张俊礼很有想法:“我希望能够建立一个集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社会化农场,可以和城市对接。让城市里的人来到我这里感受一下传统的农业耕作,市民们可以自己领一块土地,种上自己想种的蔬菜。可以委托我们帮助他们进行管理,到了成熟的时候,就过来采摘。你看,前面那几十亩田也是我的,以后可以在这里搭起蔬菜大棚,种上新鲜的蔬菜。旁边的山也是我的,我想以后把这些山都开发出来,种上各种水果,在我的农场里,市民们可以采摘到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4-08-08/18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