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广西马山县创新实施耕地整治模式促农转型促农增收


 

  宽阔平整的水泥通村路,洋气的生态停车场,一望无垠的火龙果种植基地……这是记者走进马山县乔利乡乔利街三队时映入眼帘的景象。

  2013年5月之前,这个村里的田地还是分块种植的。自从马山县委、县政府结合农村实际,统筹协调开展“小块并大块”土地流转试点工作后,乔利街三队家家户户的小块土地打破了田埂,连成了大片的土地。村头的120多亩火龙果种植基地是村里实行“小块变大块”的土地流转示范点,记者在这里看到除了望不到边的田地,还有宽敞平整的机耕路延伸至田头,水泥硬化的灌溉水渠四通八达……

  地权重新划分 规范并地程序

  “当初统计测量时,队里最大的一块是1.2亩,最小的仅0.2亩,总面积为120亩的土地,分成大大小小的185块。如果要实行产业化经营,不平整成大块,日后经营起来会很麻烦。”合作社成员之一的蒙有胜说。

  随着农村劳动力就业途径的增多,乔利街三队不少村民认为在家种地累收入又少,纷纷选择外出务工,家里的田地撂荒现象较严重。乔利街三队的蒙有胜、梁学锋、关元林等5位返乡创业村民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于是萌生了承包生产队的土地进行产业化经营的想法。

  2013年初,蒙有胜、梁学锋、关元林等人把“打破田埂,小块并大块”的想法向乡政府、县政府反映,得到了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并牵头组织乡政府、村干部及村民进行宣传动员,此举在村民中引起不小议论:小块并做大块后,自家的地就难确认了。因此,如何划分“小块并大块”的地权成了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

  经过县政府多次组织相关单位统筹协调、与村民开会探讨,最终找到了破解难题的好办法:依据卫星航拍图对农户原有的土地进行标识,以就近原则或村民协商为主对“小块并做大块”后的地权重新划分,  由农户签字确认后丈量、绘图,并张榜公示。如有异议,及时调整,直到群众全都满意才算通过。最后,农户签字确认并上报村委、乡镇政府备案,确保“并地”在相关法律法规框架下进行。

  为了让村里的村民们安心,在县政府的牵线搭桥下,蒙有胜还自己出资带领村里的党员和干部群众到武鸣学习、感受产业化经营的理念和效益。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乔利街三队的185块地被统一合并为8大块。“原本102亩土地,整合后面积达到120亩,比原来足足多了18亩。土地‘合并’后统一规划了机耕路、排水渠,还多出可用面积8亩。”合作社的蒙有胜笑着向记者讲道。

  促进农业转型 实现农民增收

  去年7月,蒙有胜、梁学锋、关元林等人牵头成立的马山县盛世生态种植合作社租赁了乔利街三队的全部土地,首期投资200万元规模种植前景看好的火龙果。合作社与涉地农户签订租地合同,承包期15年,前10年每亩租金700元,后5年每年每亩递增50元,并约定在承包期内的劳务用工优先使用乔利街三队的劳动力。通过土地流转,仅租金收入乔利街三队人均增加135元,参与劳动的农户每日至少还获得劳务费70元。预计该队年人均劳务收入至少增加840元。

  马山县是广西典型的大石山区,山多地少,农民的责任田块小埂多。自2013年5月由马山县政府细心服务,乔利街三队的蒙有胜、梁学锋、关元林等5位村民创新实施“小块并大块”耕地整治模式后,马山县开始积极引导,打造示范点带动更多村民解放思想,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通过示范带动,如今在马山县,古零镇乔老村小都白屯已经完成土地流转500多亩种植生态蔬菜,林圩镇黄番村巴界屯已经完成土地流转700多亩种植甘蔗等,有效促进了马山县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转型。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马山县实现“小块并大块”土地流转面积达7.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2.5%。

  据马山县宣传部负责人介绍,“小块并大块”后实施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不仅有效调动了农民种植积极性,激发了农业发展的潜力,而且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农业获得规模效益,生产力大大提高,对劳动力需求减少,使农民得以摆脱土地束缚,转而从事二、三产业,实现转移就业,增加收入。

  “家里只有一亩多地,全部租给合作社了,原来种地又辛苦又挣不了钱,一年下来除去种子、化肥、人工只能挣五六百元。现在直接在家门口就能做工,每年租地的租金和做工的工钱,一年下来可以攒个四五千元呢。”一大早跟着同伴们在示范点田里忙着除草的乔利街三队群众王帮珍向记者讲道。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火龙果 产业化 耕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