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芦山地震后,雅安市石棉县依托黄果柑、枇杷、核桃等特色主导产业,推进农村灾后重建和产业重建,有效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
黄果柑是石棉地方特色品种资源,该品种极晚熟,在水果淡季里的一枝独秀,是海拔1200米以下当地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骨干产业。石棉县黄果柑种植基地已达到3万亩,产量4万吨,种植规模、产量和质量居全国黄果柑产区之首。
挖角乡七里坝盛产黄果柑,有黄果柑350亩,此时正是采摘的季节。满山的果树参差错落,树上果实累累,枝头花开正繁。一条新建的公路蜿蜒直通进果园深处,经销商们骑着一辆辆三轮摩托车满载着黄果柑离开。
据挖角乡党委书记赵晓鸿介绍,七里坝共有55户居民,154人。去年,这里出产的黄果柑共收入70万元,而今年由于收成和价格均比较好,预计总收入将达到110万元。
村民汪建明家有300余株黄果柑,由于其中200株前年种上的果树才开始结果,因此去年收成只有3000多元。而今年,汪建明家的黄果柑收入了8000余元。
汪建明的丈夫在附近的大岗山水电站打工,一年也有一两万的收入。挖角乡政府办公室主任巨玲丽说,大岗山水电站09年就开工建设,但是一开始接收的当地村民很少,后经政府协调,不少村民们在经过培训后进入电站打工。据悉,通过发展黄果柑和大岗山劳务两项,七里坝村民2013年人均收入达到了7845元。
汪建明家原来是土坯房,在芦山地震中严重受损。今年1月28日,汪建明一家五口搬进了原址重建的二层新居。汪家的新房子占地75平米,总建筑面积160平米。汪建明说,自己打算今后把二楼用来开农家乐。
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七里坝村民的共识。七里坝紧靠大渡河,一条观光栈道将从河边通入村子。紧邻果园,在山上视野开阔处,还修建了一个观景平台,可以饱览大渡河畔的山水风光。而村民们重建起来的具有藏族风味的小楼,也是一大旅游特色。
石棉是枇杷原产地之一,其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条件造就了石棉枇杷独有的品质。枇杷产业已成为石棉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
迎政乡红旗村位于海拔1300米的高山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十分适宜发展晚熟枇杷,是中国晚熟优质枇杷示范基地。据红旗村村支书吴立华介绍,红旗村有枇杷1350亩,是全村365户1014名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据悉,去年芦山地震对红旗村的枇杷销售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红旗村村民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积极打开枇杷销售新局面,成功举办了枇杷贸易洽谈会,吸引20余商家驻点收购。红旗村枇杷销售价格最高达23元一斤,人均收入六、七千元。
今年,由于受自然灾害影响小,且大量幼树挂果丰产,吴立华估计,今年红旗村的枇杷产量将可能在2013年的基础上翻番,人均收入将突破一万元。
村民彭朝俊家有200多株枇杷,是该村的枇杷种植大户。去年,彭朝俊给枇杷套了2万个袋子(给枇杷果实套上纸质袋子,能保持外观、预防病虫害等),收入六、七万块。今年由于收成好,他套了3万个袋子,收入可能达到十万元。
迎政乡新民村4、5组位于迎政乡中部,小地名“三索窝”,平均海拔1400米。“三索窝”新村建设点拟安置4.20受灾农户81户327人,其中超过半数村民为藏彝同胞。
当地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发展思路方面,三索窝将在大力种植核桃、枇杷的基础上,兼顾农产品营销、特色文化展示、农家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综合开发,打造宜居、宜游、具有现代田园风光的新型村民聚居区。
目前,三索窝已种植了300亩枇杷,600亩核桃。由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县林业局、科技局、迎政乡四家单位联合建设的300亩良种核桃采穗圃基地落户于此,并在2013年成功创建为省级优质核桃良种繁育基地。
据三索窝核桃种植合作社社长介绍,2014年采穗圃基地成功销售穗条4.8万余株,为当地群众增加收入15万元。今年,核桃和穗条的销售收入预计将达25万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4-04-18/18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