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亩依山分布的茶园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十几座橘黄色吊脚小楼在白茫茫的雾气中时不时露一下脸,白雾弥漫的通村盘山公路前方不时传来老乡的声音……早春三月的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脚尧村始终被一片白茫茫的雾气笼罩。
临近中午,大雾稍稍散去。脚尧村村民杨昌中就准备给“电剪刀”上油,赶着下午大雾再来前给自己的12亩茶园修剪枝叶。“把茶树修剪好了,既能预防茶树老化,提高茶叶质量和产量,也能方便过几天采茶”,杨昌中说。
今年40岁的杨昌中从父辈起就开始种茶,迄今已有10余年了。“这几年,老婆带着两个小孩在县城读书,这十几亩茶园就靠我一个人看着。”杨昌中告诉记者,每年到采茶繁忙的时候,村里就要到雷山和周边县招来采茶工,每年靠种茶就能收入4万元,除去付给采茶的人工费,还能余下2万多元。
“雾当被盖地当床,秋风稍地月光等,生活年年靠救济,有女不嫁脚尧郎”,十几年前的脚尧村可不是现在的模样。地处雷公山腹地的脚尧村海拔1358米,山高坡陡,常年被浓雾覆盖,年平均气温仅有12度。脚尧村支书吴学炳告诉记者,“以前村里也种过粮食,可能是水土不适于种粮食,每亩产粮只能收150斤,村里41户村民年年吃不饱。”
吴学炳是彝族人,他家在以苗族为主的脚尧村居住已有几代人了。他说,种茶之前,村里种过天麻、种过梨树,但效果都不理想。“为解决村里的生计,村支两委没少费工夫,当年的老支书吴秀忠还从城里把专家请来查看土壤气候,再三衡量后,最后决定把‘宝’压在了茶叶上。”
吴学炳回忆,老支书带头种起了茶叶取得效益后,村民们陆续加入进来,脚尧村种茶规模也不断扩大。“脚尧村的气候、土壤适于茶树生长,每年3月到10月都可以种出茶,沏出的茶清香宜人,很受市场欢迎。‘脚尧茶’也逐渐打开知名度,陆续被评为‘贵州省著名商标’、‘国家知名商标’。”
从吃饭都成问题的“救济村”成为雷山县的“小康村”,现在,脚尧村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就有16户,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从2002年的2800元提高到2013年1.3万元。如今,雷山还成立脚尧茶叶公司,以“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打响了“脚尧茶”品牌,在北京、深圳、河北、贵阳等地设立了销售网点。
依靠千亩茶园,脚尧村还通过套种、林下养殖等方式拓展出一系列特色农业,增加了村民收入来源。“村里除了1700亩的茶叶基地面积,还有梨园300亩,折耳根、魔芋、杨梅等基地500亩,12户还发展出黑毛猪,野山鸡等特色养殖业,多个产业让村民一年四季都有钱赚”,吴学炳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4-03-26/11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