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致富路子很多,有人养鱼,有人养虾。而白龙桥镇东周村的80后养殖户王海智却把小小的泥鳅养出了大智慧。3月13日一早,记者跟随镇干部和省科技特派员一起来到他的泥鳅养殖基地,看到王海智正细心查看泥鳅小苗的生长情况。
“我的孵化筒一个可以装100万条苗,降低了不少养殖成本。”正说着,王海智给大家展示了他自己精心摸索出的育苗孵化技术。据王海智介绍,这套特殊的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养育模式,使泥鳅长势快、疾病少、成本低。平均100万条的卵只需要20多斤成熟的种鳅,他投产后3个月不到的泥鳅小苗最大的已经可以供人食用了。待到自繁自养的技术成熟后,每亩纯利润保守估计在1.5万元左右。
28岁的王海智上过学、打过工,也亲历过大都市里激烈竞争的生活,他深深地明白,没有一技傍身,很难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于是,他毅然选择了回乡创业。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海智在财经节目上看见泥鳅作为滋补佳品早已摆上家庭、酒店的餐桌,在日本、韩国更是畅销不已,他心想着如果自己也能承包土地养泥鳅,不是一条很好的致富路吗?接着,王海智就到浙江省最大的水产市场萧山新农都了解泥鳅市场,发现泥鳅具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其需求量达到每年30~40万吨,每公斤售价高达60元,还供不应求。于是,他下决心发展泥鳅养殖。
2013年初,他用从亲朋好友手中借来了6000多元钱,建起了饲养池,引来山泉水,搭起遮阳棚。同时开始尝试养殖喂养泥鳅所必须的黄粉虫。做好准备工作后,他从外地引进了2万条的泥鳅小苗。
万事开头难。在他的家乡,养殖泥鳅没有经验可循,于是王海智一边在萧山水产市场里打工,一边细细摸索,到去年3月,他的泥鳅养殖基地终于建成了。下塘后的第十五天,当苗21天时就面临了泥鳅业最难突破的“寸片死”现象。“也曾想过放弃,但就是不甘心。”回忆起当时养殖泥鳅的艰辛,王海智感叹道。第二年,不服输的他选择了继续学习泥鳅养殖技术,为了学技术他奔走了好几个省份,最后在一家养殖多年已育苗成功的基地里学习实践了一段时间。学习回来后,他总结了之前的经验,通过自己的理解最后形成了新的繁育方式,经过多次的实验,不仅泥鳅的成活率提高,产量也上升了不少。
“下一批泥鳅小苗已经接到了7个订单,其中一家就预订超过了10万条。”到今年2月底,他的产量达到每亩500公斤,随着第一批泥鳅小苗的成功售出,他的技术受到了商家的喜爱。受到鼓舞的他,想着继续扩大规模。“未来我想进一步推广多模式养殖带动农民增收,研发一个泥鳅新品种,还有就是多赚些钱让家里过上好日子。”提到未来的计划,这位80后的帅小伙说起了自己的畅想。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4-03-18/18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