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满枝的油橄榄,果农的脸上笑开了花。
汉王佛趟沟油橄榄园。
自1964周恩来总理在云南海口林场栽下第一棵油橄榄树后,陇南武都引种油橄榄始于1975年,武都区汉王镇的罗永祥种植了186株油橄榄,面积12亩。当时,罗永祥把铺盖搬进园子里住,白天给树松土、拔草、浇水、施肥、修剪,晚上趴在油灯下查资料、做笔记、学习种植技术,一心想着让这些树苗长起来。包产到户后的农村生活变化很大,但油橄榄缓慢的生长速度曾经让他有过改种粮食的念头,但一想到既然周总理之所以引种油橄榄,绝不是心血来潮,他毅然坚持着。1986年,也就是建园以来的第七年,汉王林场油橄榄园才开始挂果。1989年迎来了第一次丰收,当年采摘油橄榄鲜果1万多公斤。
像罗永祥一样执着于油橄榄产业发展的在武都区白龙江沿岸有很多很多。石门乡草坝子村的支部书记李栓信就是其中之一,他告诉笔者,当初种植油橄榄的初衷只是为了供孩子读书,改变家里的穷日子。他还说自己“蠢”,然而在大家看来他是“大智若愚”。
草坝子村共有群众286户,是石门乡第一大村。1994年,李栓信担任草坝子村党支部书记,他通过参加县乡两级的一些会议,了解到种植油橄榄树有致富前景,从2000年开始就尝试种植油橄榄树。经过不懈的努力,现在他成了拥有100多亩油橄榄树的种植大户,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种植能手。在他的广泛宣传与带动下,现在全村发展有油橄榄树680多亩,其中已见到效益的就有300多亩。村域内海拔1300米以下已形成了长达5公里的油橄榄林带,既得到了经济效益,又实现了保护环境的生态效益。
2005年,李栓信的油橄榄开始结果,通过跑销售,他认识到:要真正让农民增收,必须把一家一户单打小闹、分散生产经营的油橄榄种植户组织起来,纳入产业链条,从而形成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格局。2006年,村党支部按照“自愿、自主”的原则,由种植户、运销户、经纪能人和村组干部参加,创办了草坝子村油橄榄协会。
为了让协会发挥它的最大效能,村支书李栓信任会长,其他村组干部任协会理事,全村种植户为协会会员。产前,协会为种植户进行果树品种识别、整形修剪、高接换优等方面的技术指导。通过会长到协会成员,再到种植户,将油橄榄种植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全村所有种植户。产后,又通过协会统收、统一交售,统一付钱的方式,减少了群众务工时间,提升了油橄榄果价格,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果树的经济效益。
草坝子村村主任、协会副会长刘春来告诉笔者:目前协会共发展会员90人,全村280户种群众家家种上了油橄榄果。现在,草坝子村群众农耕生产都用上了旋耕机,家家都买有摩托车,用上了煤气灶、电磁炉,买个小车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石门草坝子村、上白杨,桔柑贺家坪等5个油橄榄协会只是武都发展油橄榄产业的一个缩影。多年的发展已坚定了武都继续做大、做强、做优油橄榄产业的信心,勤劳质朴的武都人民正以实际行动追逐着自己的油橄榄之梦。预计到2020年,陇南市武都区油橄榄总面积将达到50万亩,油橄榄鲜果产量达到45万吨,橄榄油产量达到6万吨,油橄榄产业总产值将突破75亿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4-03-04/30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