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是水稻,地下埋莲藕,两种互不相干的作物,经宾阳县农民“牵线做媒”而完美结合。由宾阳首创的“稻藕套种”技术,不仅让“莲藕之乡”升级为“稻藕套种之乡”,更令广大农民一亩地增收千元。该项技术获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肯定,赞誉“稻藕套种”创造了“钱粮双增”的奇迹,并两度为宾阳农业题词。近年来,宾阳县不断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引领着广大农民继续实现钱粮双增。
“藕粮套种”模式全区推广
2009年11月1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等10位院士到宾阳县考察特色优势农业发展情况时,在了解到该县首创的“莲藕套种技术”的喜人成果时,袁老一手拿着金灿灿的水稻,一手拿着白嫩嫩的莲藕说:“稻藕套种,钱粮双增,真是个奇迹!”随后,袁老欣然题下12个大字:“稻藕套种真好,钱粮双增更妙”。2013年9月10日,宾阳县农业局考察团到湖南考察,期间拜访了居住在湖南长沙的袁老。在其办公室,袁老再度为宾阳欣然题词:“稻藕套种之乡——广西宾阳”。
袁老的两度题词,也使得宾阳农业技术开始更多地被外界所了解和称许。而通过与袁老等院士们的接触和交流、学习,宾阳的农业科技研发打开了更广阔的思路,为宾阳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据介绍,近年来,宾阳县黎塘镇农民以优化种植结构为中心,巧妙地利用不同作物的生物学特点,利用作物不同阶段对阳光、水肥的需求进行套种,创新了莲藕套种晚稻栽培技术。2001年从武汉引进莲藕新品种繁育获得成功,平均亩产莲藕3000公斤以上,比传统的本地莲藕平均亩产增产1000公斤以上。目前,黎塘镇全镇年套种面积达到1.6万多亩,年产莲藕5万公斤以上,每年为黎塘镇新增粮食480万公斤,实现了“藕粮并举,钱粮双增”的目标,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提高了经济效益。目前,这一模式已在广西全面推广,而且还将向全国推广。
高效立体农业栽培模式成熟
素有“莲藕之乡”美称的黎塘镇,从1995年开始尝试稻藕套种,为的是解决藕农缺粮问题。稻藕套种技术经过当地农民实践探索和农业技术部门总结提高,7年后从民间走出来,成了一个逐渐成熟并为越来越多农民朋友接受的高效立体农业栽培模式。
稻藕套种技术并不是简单地在莲藕田里插入水稻秧苗,而是需要掌握不少的关键技术。宾阳县农业局局长黄结明介绍说,莲藕套种晚稻第一个关键技术是品种的选择,套种的时间需要很好把握,抛秧栽培管理也有讲究。该项农业新技术在黎塘镇及周边乡镇推广示范后,让不少藕农尝到了甜头。水田面积为4.2万亩的黎塘镇,目前有1.7万亩种莲藕,并全部套种了水稻,相当于为黎塘镇增加了1.7万亩水田。因为莲藕土壤肥力高,土质疏松,而且还可以免耕耙,病虫害少,减少喷药,具有经济、生态、环保效果。如今,稻藕套种技术解决了藕农的口粮问题,不少藕农还要把多余的粮食拉到市场上交易,当年藕农缺粮的窘境不再有。经过几年来的发展,黎塘镇已经建立莲藕套种示范基地约5000亩,并辐射带动了周边王灵、洋桥等镇种植,目前,宾阳县种植区域已达到3万亩。2013年,该县全年完成“稻藕套种”面积达1.2万亩,亩增收稻谷335公斤,亩增收1200多元。
科技创新引导“钱粮双增”
据介绍,近年来,宾阳县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围绕稳定粮食生产和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开展了超级稻、旱播育秧、水稻免耕、病虫害统防统治及农作物间套种等一系列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工作。
其中,在狠抓超级稻等良种推广方面,从2006年到2011年的5年间,该县年推广种植超级稻面积从1万多亩增加到22.3万亩,超级稻平均亩产在550公斤以上,比常规品种亩增产100公斤以上。从2007至2011年,仅种植超级稻良种一项,全县多增收粮食达1亿公斤,对稳定该县粮食安全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为引进、推广水稻新品种,宾阳县农业局组织技术部门科技人员积极开展超级稻、优质稻等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优选了一大批适合当地种植的超级稻新品种,有力地促进了该县农业生产保持可持续发展。
为促进农民钱粮双增,该县除了抓好“稻藕套种”,同时还进一步推广“稻豆套种”“蔗豆套种”“薯瓜套种”等一系列农作物间套种高效栽培新技术。此外,根据“北蔗、南桑、东菜、中粮、西部特色种养”的农业产业区域布局,进一步推广糖料蔗良种良法、桑蚕生产良种良法等技术,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引领,带动广大农民“钱粮双增”。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4-01-15/11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