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岭村是蕉城区赤溪镇的一个少数民族行政村,现有人口620多人,素来以水稻、茶叶为主导产业,生产生活方式均较传统。2009年,一种新兴的石蛙生态养殖模式逐渐在全村推广开来,带动了一村特色经济产业发展,促进村民致富增收。
2013年12月31日,山路蜿蜒,清风带着凛冽的寒意,记者走进了这个赤溪镇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村——松岭村,了解该村石蛙生态养殖这一特色产业的发展情况。
仿生态养殖环保经济兼顾
在该村的一个石蛙养殖基地,记者看到沿着山势逐级分布着三排单层砖木石屋,石屋外侧种植着香蕉、苦楝等植物,山脚处还建有一处约600平米的水池。
“这些砖石木屋里都是养殖池,一共40个,细分为种蛙池、孵化池、蝌蚪池、幼蛙池,目前大约养着3万多只石蛙。而这些外侧的香蕉、苦楝一方面用于基地美化,而另一方面则起着调节养殖室光线的作用。这两种植物夏密冬疏,正符合石蛙养殖的光线需求。”该基地负责人江细平说道。而山脚的水池则是用于收集养殖室清洗时的沉积物,池里还养殖着约2千条鲤鱼,既环保又能创造经济效益。
走进一个养殖室,约30平米的空间内,围建着一个浅浅的水池,水池的中央用花岗岩砌成一个呈八角形状的中空小石室。江细平介绍说,传统的石蛙养殖模式以水池围建为主,环境相对封闭,容易滋生病菌,造成疫病。而松岭村这般的浅水池、中空石室、配之以植物的仿生态养殖模式是他在长期的养殖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改善而定型的。38岁的江细平是松岭村生态石蛙养殖的带头人,亦是松岭村的村书记,至今已养殖石蛙13年。他说:“石蛙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严苛,水质、空气和光线都能影响它的生存,而且三年才成熟,可销售。我的养殖基地换了三处,到2009年,整个养殖模式才真正定型,也才逐渐向村民推广这一技术。现在很多其它乡镇,比如飞鸾、漳湾等,以及屏南、浙江等地的客商都不时上门‘取经’。”
示范带动强村民致富新路
近年来,石蛙因肉质鲜美、清凉滋补,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而深受消费者喜爱,松岭村的石蛙销路稳定且逐年扩展。2009年,江细平带头将养殖技术在全村范围内推广,越来越多村民走上了致富新路。
村民兰兴辉是最先参与养殖的农户之一。他原本常年在外务工,后因村里准备推广石蛙养殖,便选择留村创业。在江细平的养殖基地学习了一年后,2011年,他开始筹建自己的养殖基地,如今他已拥有了30多个养殖室,近3万只石蛙。“今年我基地的石蛙首卖,平常批发价格在100-130元,而如今临近年关,价格提高到150元每斤,现在已收入12万元了。往后,每年都有成熟的石蛙可卖,收入肯定节节高。比在外打工稳定踏实多了。”兰新辉笑着说。
此外,兰兴辉还介绍说,因石蛙养殖多采用活的黄粉虫喂养。如今,在石蛙冬眠期,便可精心培育黄粉虫,然后卖到福州等地的花鸟市场,又可增添一笔收入。
松林村村民主任蓝神春表示,曾经松岭村受地理环境限制,村民收入微薄,每年约2-3万元。自从2009年全村逐步兴起石蛙生态养殖后,村民的年收入便逐年增加。普通的养殖户,年收入可达5-6万元,养殖大户可达10万元以上。今年,村里还组织成立了石蛙养殖合作社,对石蛙养殖进行统一的经营管理。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合作社,共同发展壮大松岭村这一特色产业。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4-01-10/21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