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县张艺澎在他的特种玉米生产基地向记者介绍玉米生长情况。
张艺澎小杂粮基地厂房大门。
原料库
毕业于山西政法干部管理学院的大学生张艺澎迷上小杂粮开发加工,在绛县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并带动6000多户农民靠种植小杂粮发家致富——
金灿灿的玉米糁、颗粒饱满的小麦仁、绿莹莹的绿豆、黑黝黝的黑豆、褚红色的红豆……又是一年粮食大丰收。绛县大学毕业生张艺澎面对丰收的粮食,显得比农民朋友还兴奋。进入秋冬季节以来,他的小杂粮加工车间忙得不可开交,农户的送粮车、加工后准备销往各地的运输车,来来往往,每天都有成千上万斤小杂粮在这里周转。
张艺澎,一个出生在医生世家,也不是农大毕业的大学生,是怎么走上小杂粮农产品加工之路的?在走向广阔田野与农户打交道的过程中,有着怎样的经历?他的创业故事能否给面临就业难题的大学生们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带着这些疑问,继九月份初次采访张艺澎后,近日冒着严寒,记者再次专程赶往张艺澎设在绛县横水镇柳庄村的农产品加工基地采访。
吃出商机
今年38岁的张艺澎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还像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他身材高大,朝气蓬勃,浑身还散发着浓浓的书卷味。1997年,张艺澎从山西政法干部管理学院毕业后因多方原因,一直就业无门。无奈之下,他独自南下广州打工,却终因气候、饮食难以适应,加之当时工资待遇不尽如人意,只在广州呆了不到半年,就回到了故乡绛县横水镇柳庄村。后来,他在县里找到一份工作,可是每月只有500元的生活补助,日常生活都难以为继,张艺澎想到了自谋生路,创业致富。
就在张艺澎的创业梦日益强烈之时,他在一个专营各种粥的饭店吃饭,偶然了解到小杂粮很受人们欢迎,但当时想购买小杂粮成品并不容易的情况。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张艺澎看到了加工小杂粮的商机。他开始爱上小杂粮,关注小杂粮,并着手筹备加工车间的建设工作。那一年是2007年。
提起创业之初的事,张艺澎依然激情澎湃:“我省素有 ‘小杂粮王国’之称。小杂粮作为我省的优势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分布广泛、品种繁多、品质优良,尤以谷子、糜黍、薯类及杂豆为主,所以发展和开发小杂粮对我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他说,自己刚接触小杂粮时了解到我省的这些情况,真是兴奋不已。他虽然不是农家子弟,从未与土地农民打过交道,但对五谷杂粮的营养及食疗作用了解还是很多。
张艺澎的家人及亲朋大都是医务工作者,他家一日三餐的营养搭配很讲究。他从小就知道 “五谷为养,失豆则不良”的说法。家里几乎每天都坚持食用豆类食品,以保持营养均衡。张艺澎说,五谷杂粮是天然的养生品,含有特殊的营养价值,可给人体提供丰富的微量元素,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有效预防诸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产生。
张艺澎憧憬着美好的创业梦:开发加工优质、绿色、营养、健康的小杂粮,以丰富城乡居民的餐桌,从食物结构调整中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与此同时,自己创业致富过程中还能带动种植户共同致富,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为此,他义无反顾。
艰难前行
2007年8月,张艺澎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多方筹措资金,在绛县横水镇柳庄村建起了1500平方米的厂房,并购回了各种加工设备,开始加工小杂粮。“加工车间刚建成时,因为直接面临小杂粮货源短缺,真是举步维艰。”张艺澎说,“那时最棘手的就是绛县周边种植小杂粮的农户很少,要想长期下乡收购加工是不可能的。”
张艺澎开始尝试 “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他走村串户,多方调研,决定在柳庄、宋庄、尧寓村与一些农户协商专门种植小杂粮的事宜。为保障所种小杂粮优质高产,他跑太原跑运城,从省、市农科院请来专家、教授,专门对柳庄、宋庄、尧寓村3个村的种植户进行培训。2008年开春,张艺澎从农科院调来所需的种子,愿意合作的种植户领了种子,还签订了购销合同,小杂粮加工企业的生产基地初步建起。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3-12-20/1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