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福建南安市东田镇凤巢村:“抛荒村”变身“鳗鱼村”


 

福建南安市东田镇凤巢村:“抛荒村”变身“鳗鱼村”

凤巢村鳗鱼养殖基地坐落山坳之中,两侧青山夹峙,风光如画。

凤巢村鳗鱼养殖户在察看鱼苗生长情况。

凤巢村鳗鱼养殖户在察看鱼苗生长情况。

  福建南安市东田镇凤巢村是一个毗邻厦门的小山村,初冬的一天,夕阳西下时,记者沿着曲折的山路,慕名前来探访这个村蓬勃兴起的鳗鱼产业基地。

  四周群山连绵,树木郁郁葱葱,山谷里泉声淙淙,汇入位于山坳中的凤巢村座座鳗池。数十口鳗池在夕阳映照下波光闪闪,几厘米到十几厘米长的鱼苗不时跃出水面,给寂静的山村平添一股股盎然生机……

  从曾经的土地抛荒村,变成如今热气腾腾的鳗鱼村,凤巢村经过了近四年的不懈努力。

  “村民以土地入股,参与企业经营分红。耕地以每亩1.5万元入股,滩地以每亩3000元入股,山坡林地以每亩1000元入股。”凤巢村党支部书记吕联殊告诉记者,近年来,凤巢村大胆创新土地流转机制,采取土地入股的流转办法,盘活闲置荒地,吸引在外经商乡亲回乡带动,打造鳗鱼产业基地,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创业和就业。

  回归创业催生养鳗商机

  良好的山区生态环境和优质的水体,使凤巢村具备得天独厚的鳗鱼养殖条件。

  2010年下半年,凤巢村外出经商的张家庭和另一村民回乡创业。经过充分考量,他们筹备成立了凤巢养殖有限公司,试水鳗鱼养殖。2011年,他们租用本村村民11亩多的土地,投入200多万元试养鳗鱼。2012年投产后,当年就回收500多万元,投资回报率达200%以上。由此,张家庭成了凤巢村第一个尝到养鳗甜头的人。

  张家庭的成功在凤巢村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也激发了该村在外乡贤回归创业的热情。原本沉寂落后的山村,成为了乡贤回归创业的热土。65岁的张尚切便是这些携资回乡创业乡贤中的一员。

  张尚切是土生土长的凤巢村寺口人。1990年下海经商的他,在回乡创业前在北京经营石材生意,拥有一家颇具规模的石材厂。张尚切表示,家乡南安实施的“回归创业”工程引起了在京创业的南安人的广泛关注。“大家多次召开讨论会,最后推选我先回来创业。”去年8月,张尚切告别了在北京的家人,一个人回到了凤巢村。

  同年11月,张尚切牵头创办了凤巢村第三家鳗鱼养殖企业—泉州万泉养殖有限公司。公司以“土地+现金”的形式让寺口自然村全体村民入股,总共筹集资金2000多万元,租用了包括山地、荒沙地在内的140亩土地。“除去以140亩土地折价入股的210万元,690万元由村民自愿出资入股,下不设限。其余由11个大股东揽尾,大股东每股100万元封顶。”张尚切告诉记者,村民属于零风险投资,不承担亏损风险,只参与盈利分红。公司已于今年6月开始投苗,第一批鳗鱼苗预计将于明年春节上市。按目前市场价每吨15.8万元计算,预计来年可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可全部回收投资成本。

  机制创新盘活抛荒地

  发展养鳗业前,土地抛荒曾是凤巢村发展的软肋。上世纪80年代之前,凤巢村以种植油茶、水稻等农作物为主,村民收入低。上世纪90年代后,由于主要劳动力纷纷外出经商或务工,越来越多土地闲置。资本回归催生养鳗业,成为破解凤巢村发展瓶颈的一把钥匙。

  凤巢村村民张家是本村一家鳗鱼养殖企业的管理员。此外,他还是这家公司的一名小股东。去年,张家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将家里3.2亩土地全部折价入股,参与公司盈利分红。就在入股前,张家的几亩土地已经抛荒了20多年。

  “以前地里种的是单季稻,收入低,成本又高。我外出打工后,田地也就荒废了,心里也觉得挺可惜。现在土地入股,正好解决了这个大难题。现在在家门口上班,不但不用到处奔波,还可以就近照顾老母亲。”在张家看来,除了一天可以拿到和之前外出打工同等的工资外,选择留在村里好处很多。

  据了解,凤巢村主要由张、吕、吴三个姓氏组成,当地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决定以姓氏为单位,将村民承包的田地分别集中起来。以张家为例,在他入股的鳗鱼养殖公司,张姓村民100%参股。目前,凤巢村通过土地入股,共流转土地560多亩,组建了5家鳗鱼养殖公司,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其中三家已投产。2013年养鳗业年产值预计可达1000万元,2014年预计达到5000万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回归 产业基地 耕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