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渠要尽快建设,滴灌要尽快铺设好,还有……”初见刘彦位时,他正在生态农业开发园的施工现场指挥着。戴副眼镜,满脸清秀,一副学生模样,可是谈起生态农业开发园的规划时,他如数家珍。
在生态农业开发园的临时工作点,八、九个村民正在剥花生种子,北面杂草丛生荒坡地正在被层层规整的梯田取代,阳光下,新栽的10万株优质苹果树亭亭玉立。不远处的山腰上,几台挖掘机还在忙着“开山造田”。
积攒经验留学生回国当“牛倌”
2008年,正在石家庄42中就读的刘彦位获得了到法国留学的机会。“我父亲是做生意的,家里条件很不错。按照我当时的思路,是想着在法国上大学,然后就留在国外工作。没想到这次留学,改变了我的人生规划。”刘彦位说。
在法国留学期间,他住在一位经营农场的居民家。第一次到农场参观时,现代化的养殖和种植模式,立刻吸引了他。“我国的农牧业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我们主要还是传统的种植和养殖,国外大部分都是机械化种植和养殖。一个千余头牛的牛场,只需要三个人管理就行,千余亩的田地,也只需要几个人。在中国需要的人手至少要多十倍。”刘彦位说,当时他心里就萌生了一个念头,能不能依托老家行唐农村的资源,发展现代农业呢?
随后,刘彦位利用空闲时间,参观了一些牧场和农场,了解了很多先进的养殖和种植技术。每一次参观完,他都会给父亲打电话交流,在他的游说下,父亲投资建设了一个养牛场。
2009年,刘彦位有机会考取法国的知名大学,他却选择了回国。“我参加成人高考,考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本科,一边读书,一边在父亲的养牛场打工。我想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学习,努力将自己知道的先进养殖技术运用到实际饲养中。”刘彦位说,他和养牛场的工人一起喂牛、挤牛奶、清理牛舍……
熟悉了牛场的情况后,他建议父亲购置了先进的饲养设备和挤奶设备,还开始种植牧草。对于他这种大刀阔斧的改进,周围的人并不看好,“这么年轻瞎鼓捣啥,还不把他爸的钱给败光?”
在大家的质疑声中,改进有了成效。“原来光牛场需要50多名工人,现在牛场加种牧草的一共才30名,节约了成本。奶牛乳房炎发病率从20%降到6%,奶质也提高了。”父亲刘记云说,牛场当年就盈利150万元,是原来的三倍。
对于这些改变,对他持有怀疑态度的人也感慨地说:“这孩子不仅能受得了罪,管理还不错,真是让我们心服口服。”
开始打拼建设生态农业开发园
“在牛场工作是学习和积攒经验,我的目标是发展现代农业,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刘彦位说,老家上闫庄乡一带多是荒山、荒坡,大部分都没有被开发和利用,乡亲们“守着金山过苦日子”。他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决定利用家乡的荒山、荒坡,发展现代种植业。
“城市人节假日喜欢往郊区跑,休闲农业大有作为。”找准定位,2012年7月,刘彦位承包3000亩荒山、荒坡,开始建设生态农业开发园,他准备打造一个集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餐饮、采摘、垂钓、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开发园。
“我们成立了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乡亲们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现在已经有90%的村民加入了合作社,公司为他们免费提供树苗、整治荒山、技术指导,有收成后公司以不低于当地市场价的价格收购。”刘彦位说,通过这种“大园区小业主”模式,能将乡亲们的利益与园区利益拧成一股绳, “大园区”依托公司实现高标准、高科技、规模化开发和统一管理服务;“小业主”则可以各显神通,通过个性化、多样化种植创造效益。同时,园区还将以循环农业为发展方向,将生态的理念贯穿于各个环节,比如使用牛粪、鸡粪等生态肥,树下种植花生、药材等。
“俺家40多亩荒坡地流转到了园区,年前,俺与公司签订了合同,每亩地每年1400元,以后每年秋分之前兑付。”上闫庄村村民刘国方高兴地说,附近村的村民们都沾了园区的光,有的入股参与园区开发,更多的农民到园区工作,成了“不出门的农民工”。“俺家有100多亩山场一直荒废着,现在俺与园区签订了入社合同,公司免费给俺整理地、提供树苗。由于果树种植3到5年才有收益,没有收益前,俺果树下间种花生,每亩收入1000元,收益后再按股分红。”上闫庄村村民刘国军说,他相信在园区的带动下,能让更多乡邻从土地里刨出更多“金子”来。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3-11-27/4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