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和县,说起当地红红火火的马铃薯产业,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夸奖一个人:“没有郭大权,西和的马铃薯不会发展到40万亩的规模,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活力。”
能干的郭大权,不光西和人夸,就连省委书记王三运都对他大加赞赏。
今年10月30日上午,省委书记王三运率领项目观摩团在西和县调研。当听了郭大权以合作社为创业平台,做大做强西和马铃薯产业的汇报后,王三运对郭大权说:“你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奔小康,很了不起,是咱甘肃的吴仁宝,大家都要向你学习呀。”
一个普通农民,如何把小土豆做成了大产业?记者走近郭大权,了解他成就梦想的历程。
(一)
中等个子、皮肤黝黑,记者见到郭大权时,他正在马铃薯原原种繁育车间和同事们一起除草,3000平方米的车间里,脱毒马铃薯原原种苗长势旺盛。
“这些种薯3个多月后就可上市,一粒可以卖三角五分钱,我们合作社年产1000万粒原原种。”郭大权从土里挖出一粒鸽子蛋大小的种薯说。
在这一粒粒种薯的背后,饱含着郭大权做大做强西和马铃薯产业的执著信念,也饱含着他付出的一滴滴汗水和心血。
今年46岁的郭大权,只上过两年小学,17岁时到村里的瓦厂干活。1999年,郭大权被推选为马寨村村委会副主任。
看到村里人种植的马铃薯卖不上好价钱,当年,郭大权开办了一家马铃薯收购点,往天水贩运马铃薯。
为了把贩运生意做大,2006年12月,郭大权拿出积攒的4.6万元,又动员同村4位村民每人出资1000元,成立了何坝镇马铃薯协会,成为全县第一家农产品专业协会。
有了协会,原来简单分散的收购变成了规模收购。但是,郭大权又发现,仅有的5间库房根本无法满足收购马铃薯的存放,大量露天堆放的马铃薯很快发绿腐烂。
郭大权想到了建马铃薯储藏窖,他拿出5万元,又到银行贷了10万元,请来工程队,花了3个月时间,建起了能储存1000吨马铃薯的地下储藏窖。
没想到,7月份刚建好的储藏窖,在连续的几场暴雨中,被洪水冲塌了,15万元打了水漂。
“在家躺了一个月,要不是镇领导鼓励和支持,当时,我的精神彻底就垮了。当时的何坝镇党委书记王长才多次到我家里,给我做思想工作,又把5000元钱送到我手上。”回忆起创业初期的艰难和镇领导的关心,郭大权抹起了眼泪。
怎么办?是就此罢手另找出路,还是重振旗鼓,东山再起?“马跑了,还要用马去追!”郭大权怀着对马铃薯事业的炽热情怀,选择了后者。郭大权又向银行贷了5万元,到镇里争取了30吨水泥,发动村里的群众,两个月以后,新的1000吨马铃薯地下储藏窖又建了起来。储藏窖建好,正赶上马铃薯上市时间,郭大权和协会成员一道,用贷款收购马铃薯1000余吨,并于第二年春天售出,不但还清了债务,而且还有了20余万元的结余。从那以后,郭大权的事业开始蒸蒸日上。
(二)
2007年10月,协会出资10万元,郭大权又贷款50万元,吸纳13名会员,以入股的方式共筹资120万元,注册成立了西和民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后,郭大权的想法更多了,胆子也更大了。
看到许多农民外出打工撂荒了地,郭大权就用每亩一年补偿400斤-600斤小麦的条件,将马寨、麦川、黄江等村的1000多亩土地租了过来,全部种上了马铃薯。
2008年,郭大权用合作社挣的钱和少部分贷款,花80万元盖起了三层办公楼。合作社不仅成立了董事会、财务室、办公室等机构,还成立了民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党支部,郭大权任党支部书记。
“我是一名党员,要带领大家致富,就要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发挥出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郭大权说。
经过多年的种植,西和马铃薯品种老化、产量低的问题凸显出来,如何实现跨越发展,使广大种植户的收入明显增加,成了摆在郭大权面前的难题。
2008年秋天,郭大权在报纸上看到关于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所长王一航的报道后,一夜没睡着,第二天,他就跑到县里,向县农牧局提出要请王一航到合作社传授技艺。
郭大权的请求感动了王一航,从那年起,王一航每年都会到民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传授马铃薯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和知识。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3-11-27/30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