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在川内养殖一直存在技术难题。一心争做眉山大闸蟹养殖“第一人”的周德宏敢于尝试和创新,突破养殖技术瓶颈,在东坡区寿灵村开辟出了川内最大的大闸蟹养殖基地,成功走出了一条大闸蟹“生态”养殖之路。
初涉水产养殖行业
“门外汉”遭遇挫败
“兄弟,实在对不住了,今天打捞的大闸蟹已经全部卖完了。”近日,在东坡区尚义镇寿灵村“蟹岛生态养殖园”,大闸蟹养殖老板周德宏正在跟订购商通话。11月正是大闸蟹开始捕捞上市的季节,也是周德宏最忙的季节。
提起为何要养殖大闸蟹,周德宏回忆说,2011年他无意中发现寿灵村有4亩大闸蟹养殖塘。“从别人的养殖塘中,我发现这里的土壤和环境适合大闸蟹养殖,只是出产的大闸蟹营养不良,普遍‘偏瘦’。”既然土壤和环境适合,只要做好技术攻关,那么发展大闸蟹养殖就大有希望。
从那天起,周德宏养殖大闸蟹的念头就一发不可收拾。当年,通过寿灵村土地流转,他与当地农民签订了土地使用合同,并形成公司加农户的合作模式。很快他的49口共计600余亩大闸蟹养殖塘建成并投入使用。
此前毫无水产养殖经验,“门外汉”周德宏在养殖大闸蟹之初,就遭受了当头一棒。“大闸蟹品质不佳,上市卖不上好价钱,光2012年的养殖我就亏了200多万元。”周德宏说,刚开始的大闸蟹幼苗全部从江苏阳澄湖引进,在幼苗投放密度、生长环境创造、常规管理细节上缺乏经验,收成期打捞起来的大闸蟹无论在个头还是颜色上,都与市面大闸蟹相差甚远。回想起当时的挫败,他感叹道:“虽然最开始亏了本,但在亏损中累积经验和技术才是发展之路。”
转变传统养殖模式
走出生态养殖路
在亏损中,合作伙伴撤资走人,他作为最大股东,却依然咬牙坚持。“养殖技术不能信奉‘拿来主义’,生搬硬套不适用。”周德宏说,在失败的教训中,他冥思苦想,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技术是关键,他派出公司骨干前往全国各地大闸蟹养殖基地进行考察和学习,同时聘请四川农业大学水产方面相关专家作为技术指导。“有了技术还不够,养殖模式要创新。”周德宏说,2013年他尝试生态养殖模式,重新投入资金整理池塘,高低布局分明,栽种水草营造大闸蟹自然生长环境。除此之外,他还把大闸蟹与各类鱼进行套养,把小鱼粉末作为饵料,模拟自然生物链,进行生态养殖,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促进大闸蟹快速生长。
“今年生态养殖效果明显,打捞的大闸蟹个头比去年大上一倍,达到2到4两一只,最大预计能超过半斤。”周德宏说,从目前来看,大闸蟹市场价比去年上涨三分之一,规格为二两的母蟹能够卖到60元每斤。今年9月,周德宏的大闸蟹就开始供不应求,600余亩养殖塘即将出产的6万多斤大闸蟹让他看到了丰收的希望。
打造生态养殖观光园
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今年的丰收像是给周德宏打了一针强心剂,生态养殖的成功更是激发了他扩大规模的信心。“除了生态养殖,我还将以生态为依托,建立生态养殖观光园。”周德宏说,今年他已经投入了100万元对养殖塘、育苗室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把“生态”作为制胜法宝,明年他还将继续投入100万元进行塘边绿化打造、观光道石板铺设,以营造生态旅游环境。
“接下来的四年,我准备投入3800万元,建成星级标准近郊生态观光旅游基地,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对于生态养殖大闸蟹的未来,周德宏充满了信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3-11-25/18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