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姚县团塘村一些能人通过流转的方式盘活山地资源,大规模发展林果产业,让荒山变绿,让群众得利。
吴永禄:“只要树能保命,我可以天天运水”
大姚县赵家店乡团塘村委会后山上,吴永禄老人10年前种下的核桃树一年比一年绿、一年比一年粗。远远望去,大小参差不一的核桃树翻沟越谷,把荒山岭装点成了醉人的绿色。“前年就开始挂果了,去年收了1000多公斤,今年的收成应该更好。”老人带我们站在一处高坡上看,即将成熟的果实仿若润雨快要落地的阵势。
“这些苗硬是用汗水浇灌出来呢!”老人清晰地记得,他从60岁开始在山坡上整整苦战了10年。
2002年林改时,高山上的稀疏林地与荒坡一起,改到农户经营,许多人家没有经营能力,干脆撂荒。吴永禄等一批能人却从中看到了发展的机遇,“大姚盛产优质核桃,是著名的核桃之乡,2000米左右的海拔高度种出的果实品质很好,还兼顾了绿化。”他准备流转荒山的消息才传出,村民纷纷向他出手,8000亩荒地很快流转到他名下。
第一年,他栽下了700亩。
到了2009年,吴永禄的流转地上已经种植了5000亩核桃,染绿了大片荒山。可就从那一年冬季开始,雨水比油还金贵,山箐干涸了,日复一日艳阳四射,干旱不但煎熬着幼小的树苗,就连人畜饮用水也受到影响。
吴永禄把农用车改装成水罐车,艰难地从谷底的蜻蛉河里取水往高坡上运,每棵树每天浇一瓢。“只要树能保命,我可以天天运水。” 老人铆足了拼劲。
特大干旱的4年,他在山头上大干4年,到去年春末,7000亩核桃树硬是在他的锄头和水瓢下成长起来。“剩下的1000亩山地上,生长着原生树,要好好保护。”他说,此生大规模的植绿任务基本完成,将转入下阶段的护绿保树。
有老乡给计算过:一亩地按100公斤计,7000亩核桃林年产70万公斤不成问题,等于为后代“种”下一座“金山”,更重要的是大片荒山变成绿色,生态效益难以计算。
普文丽:“有核桃、药材,群众的日子过得成”
团塘村有3万亩荒山可以流转,为了尽快让山变绿,让群众在荒山上得到“红利”,赵家店乡副乡长兼任团塘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普文丽想尽了一切办法。
“群众眼见为实,光动嘴不动手,别人不信。”她动员在农村的家人,到离村更远的大荒地山头流转了500亩地,如今已全部种上了核桃树,每棵都有杯子粗。
种树近期没有收益,普文丽采取了“远近结合”的实验,在核桃树下套种中药材续断,头年10月种下,第二年就产生了好效益。“山土肥沃,续断又是牛不糟蹋的植物,只需要除草,薅锄药材的过程也薅锄了树,到9月底采挖每亩至少有1000元的纯收入。”她说,2010年她家试种了8亩,第二年采挖了3亩,收入就达到了6500多元;其余5亩留种,第3年连籽带根卖得23000元,而且不愁卖。
普文丽更重要的责任是取得经验后向村民推广。今年她的经验已经在利皮河小组21户中推广110亩,还出现了3户种植100亩以上的大户,团塘村种植面积突破了1000亩。
为便于接待群众,普文丽干脆在植树基地里建起了一个温馨的“窝”,在防备干旱的蓄水池里养鱼,树下喂鸡、养羊,肥料还山林,小屋周围的空地上种满了番茄、茄子、萝卜、白菜等原生态时鲜蔬菜。请人照顾林子,还兼顾向来人介绍种植经验。
“远有核桃、近有药材,群众的日子过得成。”普文丽10年前就对团塘村的发展有了整体规划: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有利条件,在“特”字上做文章,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一村一品”发展林下经济,走宽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10多年间,普文丽广泛动员群众绿化荒山和庭院,一座座荒山披上绿衣,村庄被绿色装点。村委会的院子边或农户周围,我们看到石榴等水果缀满枝头,鲜红的饱满子粒迸开外皮向过路人微笑。
(云南日报 记者 李毅铭 通讯员 起永俊)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3-11-05/9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