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农业综合开发的支持,就没有合作社的今天。”10月7日,在绥宁县唐家坊镇联兴村玫瑰花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袁爱容告诉我们。该合作社 2011年在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持下,玫瑰花种植面积发展至2000亩。目前,该合作社正在抓紧加工厂房建设和设备购置,准备从明年开始加工玫瑰精油、 玫瑰露、玫瑰花茶,实现年产值300万元。
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始终是农业综合开发的根本目的和宗旨。一直以来,绥宁县借助农业综合开发这股春风,在产量提升、转变方式、科技投入方面做文章,努力实现土地产出效益最大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提升产量增收
对于农民来说,多产一斤就是多收入一斤的钱,提高亩产是他们对土地的最初和最迫切渴望。这对于农开人而言就是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实现高产、高效。
以前,绥宁县绝大部分中低产田配套设施没跟上,田旱了供不上水,涝了水排不出去,产量越来越低,土壤越种越差,群众种田的积极性也不高。通过土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实施,每亩可增产粮食生产能力150公斤,亩产可达到650公斤。
“灌溉条件改善了,我家一亩田可以打上1200来斤谷子。”晒完稻谷后,瓦屋塘项目区百家坊村村民黄均瑞算起了今年的收成。他家今年亩产达到 560公斤,而2004年项目实施前,每亩粮食产量不到400公斤。2004年实施项目后,每亩粮食产量增加了160公斤,3.6亩水田增收1300多 元。
“改造中低产田主要是提高基础设施配套的标准,在综合配套后,我们再请农业专家进行测土配方施肥,这样产量就上来了,这几年我们改造了18万多亩,增加粮食产量2700万公斤。”县农综开发办主任费立功介绍说。
转变方式致富
“杂交水稻制种比以前种普通水稻强多了,是农业综合开发把我家粮田变成了‘聚宝盘’。”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后,武阳镇大田村村民黄民石家5.2亩低产田变成了优质高产制种田,每年杂交稻种子收入1.6万多元,纯收入比种植中稻要高出4600元。
该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在实施开发项目中,打破农民只会种粮的固有思维,扶持和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致富。在武阳项目区,农业开发突出支持农民发展 杂交水稻制种10000亩、绞股蓝3000亩;在唐家坊项目区,支持农民发展油茶1500 亩、玫瑰花2000 亩;在黄桑项目区,支持农民发展青钱柳2000亩、反季节蔬菜3000亩;在关峡项目区,支持农民发展精品水果6000亩、水面养鱼1000亩。
同时通过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带动村民致富。邵阳佰龙竹木有限责任公司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承担的农业综合开发2万亩丰产笋竹 林基地建设项目,在枫木团乡建设丰产笋竹林2万亩,带动960多户竹农年增收2800多万元。2010年以来,该县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财政资金220多万 元,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通过这些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2万多户农户走上了致富路。
科技投入增效
在关峡项目区关峡村,杨小兰等4户村民2005年实施科技培训后,引进良种葡萄,建起了30多亩规范化双季葡萄园。现在葡萄园已经进入盛产期, 今年每亩产优质葡萄1500多斤,产值10000余元,纯利润6000多元。该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强化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提高项目 区农民科学素质,实现了土地增效、农民增收的效果。
针对农产品种植和销售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培训,该县引导项目区农民种植潜力大、附加值高、市场前景看好的特色农产品,引进、组装配套与推广 应用无公害栽培、设施栽培、高效多元立体种植、病虫草综合防治等高新技术,扩大基地种植面积。在产业化项目的带动下,该县新兴特色农业增加值占全部农业增 加值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农民来自特色产业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2%。
2010年以来,该县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科技培训经费110多万元,累计培训农民1.2万人次,引进、推广30多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优良品种和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等先进适用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项目区农业科技水平,推进了该县传统农业的改造和升级。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3-10-08/24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