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桥水库南岸植树造林涵养水源
蓟县库区的养殖户正为鸭子铺“床垫”
垒砌堤坝保护生态湿地
林下食用菌促进库区百姓增收
新鲜的莲藕,随风摇曳的芦苇荡,林下的蘑菇,成片的绿色蔬菜种植基地……
记者走访蓟县库区乡镇见到,这里生态高效农业遍地开花,绵延成一道生态屏障,不仅护卫着于桥水库的一池清水,同时也成为库区百姓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日前,记者来到莲藕满塘、芦苇丛生的穿芳峪镇大巨各庄湿地,蓟县库区办主任李福奎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蓟县库区人均耕地面积仅0.37 亩,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是库区百姓实现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我们计划用三年时间,投入资金5.8亿元,集中连片发展金银花、蓝莓、绿色蔬 菜、优质核桃4大板块高效生态农业,完成汇水流域9.3万亩种植结构调整。”巧做生态农业这篇文章,如今的库区百姓,正搭乘生态农业发展的快车,向增收致 富的目标迈进。
畜禽睡上 “席梦思”
排泄物实现“零污染”
畜禽养殖场无臭味、排泄物实现“零污染”,您相信吗?日前,我们在于桥水库北岸南太平庄村的一处养鸭场,见到了这颇为神奇的一幕。
走进养殖户张东亮家的肉鸭养殖场,扑面而来的除了雨后泥土的气息并无想象中的臭味,周围也见不到以往畜禽粪便到处堆、污水满地流的景象。院 内,四五座宽大的鸭舍依次排开,毛茸茸的小鸭和洁白的成鸭,按照大小分住在不同的圈舍。张东亮正手扶小型旋耕机在鸭舍内翻耕。“您咋在鸭舍里耕田呢?”我 们向张东亮道出了心中的疑问。他笑着解释说:“我正给它们‘铺床’呢,用这旋耕机可省劲了。”
“老张说的床就是鸭子脚下的特殊‘土壤’。”蓟县库区办推广生态养殖技术的周继东俯下身抓起一把,他指着手里的“土壤”说:“生态床养殖技术的秘密全在这里面了,其原理就是用益生菌发酵的办法生物降解动物粪便。”
周继东开始向我们解密。这“床垫”是由锯末、秸秆、麸皮等组成,里面拌入发酵菌。发酵菌就像“清洁工”一样,分解了鸭子的粪便。粪便发酵之 后,在发酵菌的催化下,又生成了有益菌,畜禽可在其中翻找适合自己口味的“美食”,从而实现了粪便污水的“零排放”。这就是我们看不见粪便、闻不到臭味的 原因。同时,粪便发酵分解过程中还会产生热量,使这生态床一年四季保持在30度左右,畜禽就像睡在“席梦思”上一样,不但温暖舒适,还能提高免疫力。
“以前味哄哄的能把人熏个跟头,现在在这养殖场里吃饭也闻不到异味了。”提起现在的饲养环境,养殖肉鸭已有10余年的张东亮形象地比喻道。不 仅如此,这一新技术还让老张收益颇丰。他给我们算了两笔账,其一是得益于养殖环境的改善,鸭子病害少、长得快,平均40天左右就可出栏,每只能多长一斤, 一只就能多收入1元钱。现在存栏6000只,一年算下来增收1.5至2万元。其二是养殖成本大大降低,6000只鸭子日排泄粪便70方左右,过去每天都要 清理圈舍,费时费力还污染环境。现在用上了生态床,四五年才清理一次圈舍,节省了80%90%的水电费用。同时,鸭子还可以吃生态床里的有益菌类,每天饲 料投放量也减少10%左右。
“这一举多得的养殖技术受到农户的普遍欢迎。”周继东告诉我们。
据了解,于桥水库周边耕地资源匮乏,人均耕地仅0.37亩,畜禽养殖是库区周边百姓的收入来源之一。但传统的养殖方式产生粪便和污水,对于桥 水库水质有一定影响。为保护“大水缸”的水质安全,致富库区百姓,蓟县在库区周边大力推广“生态床”养殖技术,对生猪养殖规模10头以上、鸡500只以 上、鸭200只以上的圈舍实施生态床技术改造。计划分两年实施,到明年年底前结束。库区办主任李福奎介绍说:“截至目前,该技术已在库区周边推广3.55 万平方米,受益养殖户800余户。到明年年底前,改造面积将达到37万平方米。经测算,改造以后可实现年削减总氮236吨、总磷27吨。”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3-09-04/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