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万源市大竹镇刘仕斌:用“黄金”铺就家乡致富路


万源市大竹镇刘仕斌:用“黄金”铺就家乡致富路

刘仕斌正在喂猪

  四川新闻网达州9月3日讯(王永明 孙苗苗)“别人都是从山沟沟里往外跑,他可是抱着‘金娃娃’回来当猪倌,不晓得图的个啥子!”近日,当笔者前往离万源城区90多公里偏远的大竹镇东沟湾村采访时,提起村里的“百万富翁”刘仕斌,年过七旬的村民刘清菊不解地说。
  
  见到刘仕斌,他正在扩建的立体化养殖场和技术员一道忙得满头大汗,“以前的养殖场年出栏不过四五百头,规模小了。改扩建后,年出栏将达到1000头以上。”刘仕斌一边擦汗水,一边乐呵呵地介绍说。
  
  提起刘仕斌的人生历程,可以说是“文武双全”。1986年,刘仕斌应征入伍,由于表现突出,被送往军校学习深造;退伍回乡后,1992年被安置到当时 的临河乡政府工作,端起了令山里人羡慕的“金饭碗”。后来,刘仕斌又主动放弃公务员的工作,到临河乡农村信用社当做一名业务人员。由于他的精明能干,工作 富有成效,很快,他就被上级提拔为乡信用社主任,事业干得风生水起。
  
  然而,刘仕斌并没就此满足。2000年7月,刘仕斌的战友邀请他一道到陕西潼关去挖金矿。“怕是想钱想疯了,好好的工作不干,要去‘淘金’!”从“金 饭碗”到“铁饭碗”,在常人看来已经够掉价了,现在刘仕斌连这个“铁饭碗”都要摔碎,当时遭到了几乎所有亲友的强烈反对。几年的部队生活,砺炼了刘仕斌勇 往直前的个性。他极力说服家人,只身一人前往潼关“淘金”。从当初的入井挖矿,到后来承包矿山,刘仕斌硬是在外边走出了一条“金光大道”。
  
  在外经历了将近10年的打拼,刘仕斌积累了数百万元的资本,在当地算得上是一位成功人士。然而,让刘仕斌心里特别沉重的是,每次回乡省亲,他看到家乡 贫困的面貌很难得到彻底改变,村民们生活得一直十分清苦,这使他总是难以释怀。“没有家乡的养育,就没有我今天的事业,我一定要为乡亲们做些什么!”
  
  再一次让人意想不到的是,2009年底,刘仕斌卷着被盖又回到了老家大竹镇马家湾村。回到家乡后,刘仕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购买了一台价值80多万元的挖掘机,为村里修了条长达10多公里的“感恩路”。
  
  路通了,可是村民们怎样才能富起来,真正走出大山?
  
  刘仕斌发现当地盛产玉米,由于销路不好,当地村民除了少量食用外,大部份都用来喂猪,始终走不出“自产自销”的死胡同。要让村民富裕起来,关键就是要 把“产品”变“商品”!可是,当地市场又很疲软,如何实现深山玉米的“华丽转身”?通过反复考察,刘仕斌决定开办一家煮酒作坊,专门以当地玉米为原料生产 “白杨湖苞谷酒”!“以前的玉米卖不起价钱,现在可成了香饽饽了!”村民曾武廷高兴地说。厂子建起后,刘仕斌的煮酒坊不但解决了本乡镇农民玉米难卖的问 题,而且邻近的重庆城口县也有不少人把玉米“出口”到他这里。
  
  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形成一道链。煮酒厂生意红火了,酒糟也就多了,于是刘仕斌又建起了村里第一个生猪养殖场。刚开始,刘仕斌采取出资的方式,由他人 负责生猪养殖场的建设管理,以帮助村民实现“共同富裕”。试行一年多后,刘仕斌发现,仅凭自己现有的资金技术,很难做大做强,不能带动当地更多的群众。于 是,从2011年上半年开始,在刘仕斌的发动组织下,成立了“万源市宵月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了当地30多家村民入会,并专门聘来了从河南财经大学毕业 的刘庆兴担任企业策划和技术指导。
  
  “刘总给我们提供仔猪,请人给我们传授养殖技术,发放饲料,我们分户饲养,出栏后他还包回收,真是‘一条龙’服务啊!”合作社成员张坤田感激地说,“我家这两年每年出栏生猪都在20头以上,年收入近3万元!这几年刘总在村里带动走来的大户不少呢!”
  
  不仅如此,村里在刘仕斌的酒厂和养殖场上班的村民就有45人左右,每人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过去在外打工辛苦不说,家也照顾不到,现在在刘总场上,包吃包住,钱也挣到了,家里老小也照看到,真是两头都兼顾到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玉米 土地 饲料 规模小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