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苦荞种植试验基地 金荞公司现代化苦荞加工基地
通讯员 李吉银 记者 杨成龙
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需求越来越高,苦荞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逐步被人们认识,苦荞相关产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睐,昔日的小杂粮变成了“香饽饽”。
当前,“两区”强力推进小苦荞产业化开发之路,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帮助山区农民增产增收找到了一条致富路子。
精深加工:
牲畜饲料变身绿色食品
苦荞学名鞑靼荞麦,主要生长于海拔1700—2600米的山区或半山区,具有生长期短、耐寒、耐瘠薄的特性。苦荞营养价值丰富,富含人体所必须的蛋白 质、赖氨酸、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B 2、钾、铁、钙、镁、硒、黄酮类化合物、苦荞芦丁等,对促进人体生长发育、防辐射、抗癌、抗衰老、降低胆固醇、预防和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有很好作用。近年 来,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需求越来越高,苦荞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逐步被人们认识,苦荞相关产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云南种植苦荞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产量低,适口性差,山区群众通常只把苦荞作为马铃薯、玉米轮作的过渡性作物来种植,管理粗放,广种薄收,产量非常低。除少部分加工成面粉自食外,多数用来酿酒和作为饲料喂养牲口,很难体现它的商品价值。
为提高小苦荞的商业价值,增加高寒山区农民收入,去年以来,昆明市农科院依托粮作所荞麦研究室现有平台,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寻求荞 麦专家的帮助和支持,把苦荞良种选育、种植技术提高、相关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作为一项重点课题来研究。并和云南金荞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在“两区”红土地镇共 同打造500亩的苦荞科技研发基地,进行苦荞产业的研发,包括新品种引选,栽培技术研究,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等各项工作。今年4月份,昆明市农科院从外地 共引进11个品种,在红土地镇草海子村试验基地进行苦荞品比试验,开展不同施肥方式、不同肥种、不同施肥量及有机栽培技术等方面研究。目前该试验基地苦荞 长势良好,已进入灌浆至成熟期,预计9月初试验可以全部结束。
“通过品种改良,栽培技术改善,提高精深加工,可以使苦荞价值最大化。”联合源泰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李国元总经理表示,将继续探索苦荞相关产品的开发,特别是秸秆、荞叶、荞壳等废料的充分利用,让苦荞的全身都变成宝,可使农户利益达到最大化。
规范种植:
小苦荞谋划大产业
目前,“两区”苦荞种植主要分布在红土地镇、联合乡、凤合镇等乡镇高寒山区,常年种植量在3万亩以上,总产量约为3300吨左右,辖区内有苦荞加工企业5家,每年可加工苦荞原料1万吨以上,产品主要有苦荞茶、苦荞营养面、苦荞米等,产品供不应求。
“这几家公司投产后,苦荞价格从原来的几毛钱一公斤提高到现在的3元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种荞的积极性。部分农户通过精耕细作,亩产也由原来的 100多公斤增加到300多公斤。”“两区”城乡统筹局局长陈富贵表示,“两区”将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在各乡镇高寒山区大力推广苦荞种植,扩大种植规 模,从今年起,每年从农业产业化资金中安排不低于30万元用于扶持加工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品牌创建,争取在2015年建成荞产业示范园和4万亩规范化种植 基地,到2020年种植面积达5万亩,荞产业产值达1亿元以上,使“两区”成为昆明北部县区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苦荞种植基地和荞产业加工基地,带动昆 明乃至云南荞产业发展。
对“两区”苦荞产业发展前景,省农科院生物研究所荞麦研究专家王莉花也十分看好,她表示有信心在“两区”建成 最优质的苦荞繁种基地,尽快选育出一批商品性好、产量高、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新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形成良种后及时推广;并按国际市场的要求实行生产规 范化、标准化管理,生产出安全、优质的原生态苦荞食品,辐射带动周边苦荞种植户,扩大种植规模,走产业化开发之路,把这项高原特色产业做强做大。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3-08-16/9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