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江苏丁堰镇堰南村:蚂蝗成了“宝疙瘩”


 

  丁堰镇堰南村有这样一个“奇怪”的养殖场,整齐划一的水塘里不见常规的鱼类养殖,倒是成片的蚂蝗围着睡莲欢快地畅游着。仔细打量这些披着褐黄花纹的小东西,时而蠕动前行,时而又蜷缩起扁长的身体,好不惬意,莫非它们就是这养殖场的主角――水蛭?得到养殖场负责人谢建军的证实后,记者不禁好奇起来,稻田里的蚂蝗为何成了养殖场的“宝疙瘩”,面对记者的疑问,谢建军滔滔不绝地讲起他的“养蛭经”来。

  筚路蓝缕 能人返乡

  谈起与水蛭的“不解之缘”,谢建军告诉记者,早年自己从事保健品行业,对水蛭的医学用途早有耳闻,“水蛭是一味紧缺的中药原材料,对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有着很大的帮助,2005年那会儿养殖水蛭的人屈指可数。”谢建军暗自思忖着,养殖水蛭既能治病救人,还能让自己走上富裕的道路,两全其美。

  心有目标,脚下生风。仔细调研之后,谢建军在苏州开始了水蛭养殖的探索之路。然而初涉一个新的领域,获益的甜头远不及风险来得迅猛,技术层面的束缚使得水蛭养殖步履维艰,创业头两年,水蛭成活率很低,连连亏损,但倔强的谢建军并没有气馁,通过一遍遍的尝试,最终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养蛭经”。眼见水蛭的养殖风生水起,就在朋友们以为他要继续扩大苏州的养殖规模时,他却选择了把养殖事业转移到家乡。

  “选择回家乡发展,一方面家里的资源比较丰富,水质、气候比较好,适合水蛭养殖;另一方面市里的招商引资政策也很给力,让我看到了持续发展壮大的希望。”去年,谢建军带着一身的技术和多年积累的资本回到了丁堰镇,在这里续写他的致富梦想。

  规模显现 收益可观

  每天清晨,谢建军都早早地来到养殖场,仔细查看水温,观察水蛭生长情况。“这里的水几乎达到了饮用标准,给水蛭营造出最好的生存环境。”

  阳光透过清澈的池水洒在水蛭身上,光影斑驳,让记者觉得这些丑陋的小东西多了几分可爱。“小家伙长得是不太好看,但成熟周期短,经济效益可观,鲜品可卖到100元/公斤,晒成干品可卖到850元/公斤,亩产达1万多元。”看着这片养殖场,谢建军脸上写满了喜悦。

  眼下水温较高,正是适合水蛭生长繁殖的季节。采访中,谢建军算起了经济账,“成年水蛭长到20多克就可出栏,预计我这150亩的养殖场,全部投入养殖后,年产值可达100万元。”

  “目前公司跟哈药集团、同仁堂等大型采购商都有合作,供不应求。”谈及水蛭的销售,谢建军自信满满,广阔的市场前景让他干劲十足。

  下半年,谢建军打算扩建100亩,“水蛭养殖是个不错的项目,目前我市养殖水蛭的并不多,而且自从回乡发展以来,市农委水产站的专家经常来指导,并帮助我们争取政策方面的补助,我有信心做大做强。”

  产研结合 生态养殖

  相对于刚创业时的独自摸索,如今的谢建军已走上了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采访中,记者在养殖场见到了苏州大学水产研究所的陈剑兴教授,他正将褐色的水蛭卵小心翼翼地转移至育苗池。“这里是我们的实践基地,由我们来负责水蛭的孵化、育苗、养殖流程和水质调控,提供一些技术上的指导。”

  “我们实施‘水蛭+青虾’的套养模式,便是陈教授支的招。”谢建军颇为自得地向记者介绍他们的生态养殖模式。“水蛭的主要食物是螺蛳,而青虾的主食就是水蛭吃剩下的螺蛳肉和水中的昆虫、浮游生物等。”这种套养模式既净化了水质,又带来了更多的收益,一想到这些,谢建军便喜上眉梢。

  对于未来,谢建军憧憬无限,他说,下一步,养殖场将向周边地区的农户提供水蛭幼苗和育龄苗,以“合作社+基地+农户+药厂”的经营模式,带动和引导水蛭高产养殖朝高科技、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蛭 育苗 套养 气候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