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午后,火辣辣的太阳晒得人们只想待在空调房里。67岁的黄圃镇新地村养殖户冯锦培,却撑着自己的小木船,顶着太阳在虾塘上忙个不停。他挥动黝黑的手臂,娴熟地向虾塘洒下饲料,洪亮的声音同时向不远处的木棚屋里喊道:“虾苗要定时定量进行喂养,具体细节我上来再给你们说。”木棚屋里,附近的养殖户正喝着饮料吹着电扇,目不转睛地盯着冯锦培的一举一动,生怕错过了什么似的。
■从“放水工”到水产养殖专业户
今年67岁的冯锦培曾经退休过,但终究耐不住“寂寞”,再次走上“火线”。他在黄圃镇马安村承包了30亩虾塘继续坚持自己的养殖事业,还经常去到儿子在团范村承包的60亩虾塘指导。
“从小就是农民,一直就是做这个,我离不开这熟悉的土地”。冯锦培在新地村土生土长,20多岁时他是生产队的“放水工”,负责给农田灌溉。哪一块田的水位应该有多高,他都了然于胸。这份工作算是为冯锦培的未来铺好了路,此后冯锦培跟着生产队走遍了珠三角,参观了众多水产养殖较好的地方,也让他对水产养殖产生了兴趣。
这个兴趣让冯锦培成为黄圃镇最早承包土地养塘的农民之一。1978年他就向村民借钱承包了村里3亩土地,开始搞起了水产养殖。1984年,他又大胆地向村承包了20亩土地,成为本村最大一个水产养殖专业户。
■从一无所知到掌握“核心科技”
1996年,冯锦培开始在孵化品种上追求创新,逐步从四大家鱼孵化走上了桂花鱼苗孵化。由于市场上对水产品需求量大,冯锦培于2005年投入100万元,在石军长围承包了150多亩鱼塘,并引进了黄骨鱼、笋壳鱼、鲃鱼等新品种进行大规模养殖。
这些新引进的品种与四大家鱼不同,养殖的技术也不一样。“可以说当时是一无所知,那怎么办呢?只好靠自己去学习和探索。”冯锦培说,自己就是一股“倔劲”,觉得聘请技术人员来帮忙养殖,但终究技术是别人的,只有自己掌握了“核心科技”,那才是真正的巨大财富。
这一年,冯锦培的足迹再次走遍珠三角地区,亲身到一些水产养殖基地虚心求教,虽然屡次碰壁但是他没有气馁。“有些人不肯教我,那我就在旁边看他是怎么做的,一步步认真看用心记下来,自己再回家试验。”冯锦培的试验也并非一次成功,他付出了牺牲许多鱼苗的成本。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无数次尝试以及失败后,他逐渐摸索出一套科学养殖的方法,鱼苗产出高质量好,为他赢得了称赞,获得了生意。
■从生意人到乡亲致富“引路人”
在市场需求下,他又于2008年开始探索笋壳鱼孵化与土池南美白对虾苗的培育,并一举取得成功。
为了降低虾的养殖病害发生率,冯锦培此后还引进光合细菌的培养技术。其成熟的养殖技术被逐步推广,并迅速带动了团范村和石军村近30多位农户,加快了黄圃镇的水产养殖布局调整。
一些养殖户也是闻讯而来,向冯锦培讨教。冯锦培不但没有拒绝,还言传身教,手把手地教他们掌握他经过无数次尝试才悟到的“核心科技”。“可以说,我是个生意人,但我更是这块土地的人,在这块土地生活的人都是我的父老乡亲。”冯锦培说,正是这块土地让他生活好了起来,自己赚钱了也要带着村里乡邻一同致富。而正是他的“不吝啬”,让众多父老乡亲过上了好生活。2012年,冯锦培也因此被授予“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
今年7月5日下午,烈日当空,冯锦培来到儿子在团范村承包的60亩虾塘时,儿子和几位养殖户都坐在凉棚里等着他。今年,冯锦培探索出用黑麦草养虾的科学方法,使得自己和儿子的虾塘都获得了丰收。这些养殖户就是来向他请教如何用黑麦草来养殖的技术。
在一番讲解后,冯锦培拿起草帽往头上一戴,提着饲料桶来到虾塘边。“配合塘底栽种黑麦草的技术,虾塘的饲料成本会明显下降,但是我们也要定时定量进行喂养,这样虾苗才能更茁壮成长。”
黝黑的皮肤,硬朗的身板,洪亮的声音……虾塘中,一艘小木船轻轻滑过。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3-07-12/6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