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丰县双墩镇特色花卉种植,带动当地农民致富。
时光,也许可以模糊记忆;
传奇,却总是历久弥新!
1978年9月15日晚,在肥西小井庄黄花村一间土屋内,秘密支部会议决定在全村实行“包产到户”。由此,拉开了江淮分水岭上农民追求“温饱梦”的征程;
而到了1997年10月,省委省政府决定治理江淮分水岭,合肥市全力以赴贯彻落实,分水岭上人家开始了“应用”全新发展方式追寻“小康梦”的新征程!
岁月峥嵘,正是在这片令人牵挂的热土上,人们一路走来,一步一个脚印,一天一个变化……硬是把江淮分水岭打造成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中的一条发展“玉带”,镶嵌在美丽新合肥的北侧。
五里墩斩个“脚”
“如果不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你很难想像当年的艰难,也就难以理解分水岭是‘穷在水上、苦在路上、差在结构上、落后在观念上’那种实际情况的。”在长丰县造甲乡宋岗村,农户们回想当年,向记者发出无限感慨。
如今的造甲乡,是个生态之乡,宋岗村百岁以上老人有很多位。
在治理江淮分水岭的过程中,造甲乡大胆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把全乡13个行政村,规划为六个“整村推进”项目,分期分批实施“整村推进”,将农田、渠道、树木相配套、便于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生产。
这个乡历史悠久,人文典故繁多,“双河集暴动”、中共合肥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崔筱斋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周边还有杜集乡闻名遐迩的“鸟岛”、“五七干校”等旅游景观。
当前,全乡正在努力“打磨”成为与合肥市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和国家级森林城市相匹配的新农村典范。
造甲乡变了,但人们没有忘记当地曾流传的一个“典故”――
早在1995年的春天,合肥明确提出建设成现代化大城市。同样是这一年,合肥市投资2.6亿元,兴建全长1100多米的五里墩立交桥。这是我省第一座高标准公路立交桥,其规模在当时是华东第一、中国第四。
而此时的造甲乡,到处是茅草房,路也不通,农民人均纯收入极低,许多人家遇到干旱年份,还期盼别人帮助。有位来合肥打工的造甲乡农民看了这个“庞然大物”,惊呆了。震撼之余,忍不住说了一句话:五里墩斩个“脚”,我们那农村就富起来了!
令人不安的“反差”
的确,当时,合肥一度在国内“抬不起头”来!
的确,合肥作为一个省会城市,还“怀抱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全国少有!
当时,合肥具有“五大反差”:一是改革领先与经济发展滞后的反差;二是城市繁荣与农村现状的反差;三是区位优势明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反差;四是资源优势明显与市场不足的反差;五是广大干部群众强烈的发展愿望与部分干部思想状况的反差。
是时,以数量扩张为基本特征的乡镇企业完成了第一次创业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新变化和自身素质的不成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危机!
最令人不安的是,安徽省当时一直缺乏龙头城市。省内的主要大城市,曾被称作“八个兄弟一般高”,谁也不服谁。而邻近的江苏有南京、湖北有武汉、河南有郑州、湖南有长沙。
而参照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省会城市理应率先领风前行!
合肥作为省会,当时拥有56所高校,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条件较好,历史与现实都强烈地赋予合肥全新的信号、更重的责任。
…………
千万别“见了反差”,否定过去!
要知道,合肥毕竟是从一个人口不过五万、方圆不过五平方公里的小邑发展起来的城市。刚解放时,全城没有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工业企业,叮叮当当的铁匠铺和十几台烧木炭的汽车是合肥工业的象征。
就在省委省政府决定治理开发江淮分水岭之后,市委市政府启动了一系列“解放思想”大行动,开发开放,再造新合肥!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3-07-02/22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