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气象,密不可分。如今气象服务,进村入户。
近日,记者随中央媒体采访团,深入武汉、荆州、宜昌、潜江,下田间,访地头,现场体验我省气象为农服务的精细、周到与体贴。
大棚里的物联网气象监测
武汉市东西湖区强鑫蔬菜产销合作社。理事长赵礼强正悠闲地在办公室上网。
让老赵神情专注的不是别的,而是物联网气象监测系统。老赵说,“通过网络终端,点击鼠标,就能实时获取蔬菜大棚温度、湿度和土壤墒情等。”
武汉农业气象试验站站长杨文刚介绍,系统不仅能实时监测温度等各项数据,还能通过网络平台,联系农业技术专家进行指导,自动发布农业气象灾害预警。
杨文刚说,不同蔬菜,都有适宜温度,像辣椒,就不能超过35℃。在大棚里安装小气候监测仪,就能找出各种蔬菜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指导菜农种植。
老赵说,过去种菜靠天收,一次雨、一阵风、一场雪,就能把一年辛苦毁于一旦。如今,刮风下雨,有气象预警;大棚内温度湿度,坐在家里就了如指掌。
“气象服务到田头,我们不犯愁”
“老左,要下雨降温了,你养的甲鱼、鳜鱼还好吧?”
养殖户左绪林,从田沟里捉起一条又大又肥的鳜鱼说道:“你们看,好着呢。”
62岁的左绪林,去年在潜江后湖小龙虾示范基地承包60亩水稻试验田、20亩环形沟渠,混养小龙虾、甲鱼、鳜鱼。
水产养殖,温度尤其重要。潜江市水产局总工程师陶忠虎解释,混养增大了养殖密度,如气温骤降,就要及时提高水位,避免小龙虾等过冬造成危害。
为此,气象部门在养殖基地建立了自动气象观测站,实时监测环形沟内水温、稻田水面及土面温度。
左绪林说,灾害天气来临之前,“气象大喇叭”会及时发出预警。“气象服务到田头,我们农民不犯愁。”
气象试验田里的尖板眼
鱼塘、大棚蔬菜、旱地、水田……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就像一个农场;高耸的气象观测塔、密布的气象观测仪器,又像是一个科研基地。
副站长苏荣瑞笑着说:“这里的23亩试验用地,专为破解农民种植养殖中的气象难题。”
一块试验田里,倒扣着一个个玻璃箱。这是做什么?
苏荣瑞解释,这是国家级科研项目,双季稻温室气体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通过对不同稻田管理条件下,温室气体排放和水稻生产进行长期定位监测,筛选既能增产又能减排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技术。
另一块田里,棉花都种在水泥缸中,缸口上还有水龙头,缸下面是排水沟,上面刻着尺度。这又是做什么?
苏荣瑞告诉记者,江汉平原雨水多,每年都有棉花被淹,3天之内不能把涝水排出,棉花就死了。这个试验就是模拟棉花涝渍生长环境,探明不同水深和时间下,对棉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气象为农服务越来越精细的背后,有着科技的强有力支撑!
错开雨天采摘,可有了准头
宜昌市夷陵区窑湾乡石板村橘园,一个个金黄色的橘子挂满了枝头,景色诱人。
橘农钟菊梅正忙着采摘晚熟的橘子。她种植了200多棵柑橘,年产柑橘1万多斤。
“气象信息对我们太重要了!”休息间歇,钟菊梅和记者拉起了家常,比如给柑橘打农药,就怕刚打完就下雨;还有柑橘怕冻,霜冻之前,必须要把柑橘采摘下来。
“过去,都是凭经验,没个准,”钟菊梅说,如今气象服务进了橘园,不仅天气提前知晓,还能向气象专家咨询。
黄花乡军田坝村村委会前,自动气象站耸立。提起气象服务,46岁的村气象信息员李大春,竖起大拇指,连连称好。
李大春说,过去天气预报,只播报宜昌市、最多夷陵区,如今家门口有了自动气象站,村里下多少雨,我们都知道。现在,我们错开雨天采摘柑橘,可有了准头。
夷陵区建设了35个村级自动气象站,给橘农的气象服务越来越精细。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2-12-20/25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