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能少 2009年,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让农民更多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激发了齐海来扩大生产的热情。此刻,已经在商海摸爬滚打了多年的他,意识到新的商机来了,决定由饲料加工向畜禽繁育、养殖、屠宰、销售领域拓展。他知道这样不仅可以自己扩大再生产,还可以带动更多的乡亲们一起致富。
怎么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呢?说来很简单,农户只要自己建一个养鸡棚,其他事情全由齐海来的公司解决,包括提供鸡雏、饲料、防病免疫、技术指导、上门收购。最让乡亲们动心的是,齐海来承诺,无论肉鸡市场怎样波动,他的收购和收购价不变。这对农民来说,就像在一把“安全伞”下养鸡,可以“两耳不闻市场事,一心只养致富鸡”。见齐海来的政策这么好,一时间前来与他签合同养鸡的农户络绎不绝。说到底,他们信齐海来,心知肚明他是厚道人。
那天,公司又来了一位想签养鸡合同的人,名叫张风新。负责接待的员工迟疑了,因为张凤新这两年给别的公司养鸡,赔了不少钱,能干好吗?员工拿不准,问齐海来怎么办?齐海来接待了张风新,详细询问了情况,感觉他是干事的人,有不怕挫折的雄心。虽然过去鸡养得不好,但责任不完全在他。于是,他不仅拍板与张风新签订了合同,而且还替他向银行担保了12万元贷款,盖了两个鸡舍,并为他提供鸡雏12000只,感动得张风新不知说什么好。他向齐海来保证,肯定把鸡养好,绝不让公司为他“坐蜡”。结果验证了齐海来的眼光,见齐海来这么信任自己,张风新把鸡养得格外精心,一门心思投入其中,吃住在鸡舍,当年就还上了全部贷款。这两年,他又盖了新房,甚至买了汽车。
黄庄村的刘长利,是齐海来三年前“特批”的又一位养鸡户,也是远近闻名的特困户。当时齐海来知道老刘和儿子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除了种地不会别的手艺。本来种地收益有限,再加上刘长利的老伴儿长年有病,家里非常贫困,没一家公司敢把鸡放给他养。万般无奈时,他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齐海来的公司。后来,齐海来听公司职工说,他已经来了几次,都被拒绝了,但倔强的老汉就是不走,他说:“只要齐总亲口说不要我,我二话不说,走人!”
齐海来来了,刘长利说的第一句话是:“俺家忒穷了,要不儿媳妇也不会跑。俺爷俩没别的本事,但可以养鸡,而且我们养过,你就信俺一回。”这番话打动了齐海来,他对记者说:“帮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对方一定会记住你的真诚。”这回,齐海来又“赌”赢了一把,他给刘长利提供了7000只鸡雏,45天后刘长利向公司交了第一批合格的肉鸡。如今,三年过去了,刘长利爷俩还在养鸡,但日子跟三年前比,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你这样做,没‘赔’过吗?”记者问,“当然赔过。俗话说‘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意思是养活物,就有风险。其实,农户一时还不上饲料款、鸡雏款的事,时有发生。但我的原则是,他们一时的困难,我能帮就帮。这次还不上,下次一起还,下次还没还上,就再等等。人心换人心,我不担心他们失信。”说到这,齐海来笑了,笑得很自信很自然。去年,市场行情不好,肉鸡市场价为每斤3.78元,但他跟农户合同订的是每斤5元。收鸡时他给农户一分不差,结果自己赔了300多万元。他对员工们说,甭管咋着,不能亏农户。
风险我来担
用形象的语言讲,带着500户农家养鸡的齐海来,就像驾驶着一条大船的船长,他要保证航行、保证安全,还要找到可以挣钱的目的地。可想而知,一路走来的他,遇到的困难,是外人无法想象的。况且,他再有实力,也是个没有靠山、没有雄厚资金储备的民营企业,闪失不得。
齐海来告诉记者,这些年他似乎没轻松过。尤其头几年,找市场是他最犯愁的。那时,没人知道他的压力,他也不愿意跟人说,更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打蔫”的样儿。实在太累了,就到母亲那去喘口气,吃一顿母亲做的饭,心里就会轻松好多。有一天中午,他进门抓起桌上的馅饼往嘴里塞,母亲看到了,连忙抢了回去,又递给他另一个。“为啥?”他觉得很奇怪,但咬了一口全明白了,那个馅饼馅少。当时他没说什么,但眼泪却悄悄流了出来,他知道世界上最疼自己的人是娘。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2-10-23/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