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辽宁“盘山模式”为农民带来“稻蟹双赢”


  辽宁省盘山县地处辽东湾北畔,位于辽宁“五点一线”的中心地带。境内海岸线长49公里,内陆淡水水域24万亩,稻田72万亩,素有“北国水乡、鱼米之都”的美誉。得天独厚的河蟹生长环境,中国领先的稻蟹综合种养新技术发展壮大了当地河蟹产业,使盘山县获得“中国河蟹产业第一县”的称号。盘山县委书记杨建军23日向记者介绍说,“十二五”期间,盘山县继续加大对河蟹产业开发与建设的力度,力争实现河蟹养殖规模超百万亩,产值50亿元,使农业人口人均纯收入提高到5000元。

  “盘山模式”实现“1+1=5”

  多年来,盘山县积极整合河蟹产业项目,以水稻、河蟹为主导品种,全面开展稻田养蟹产业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与服务。成功地打造出“大垄双行、早放精养、种养结合、稻蟹双赢”的立体生态种养新技术模式――“盘山模式”,为中国北方水稻主产区的广大农民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途径,使河蟹产业成为具有盘山地域特色、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

  记者了解到,“盘山模式”是一种“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三收”的高效立体生态种养模式。水稻种植采用大垄双行、边行加密、测土施肥、生物防虫害等技术方法,实现了水稻种植“一行不少、一穴不缺”,使养蟹稻田光照充足、病害减少,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既保证了水稻产量,又生产出优质水稻;河蟹养殖采用早暂养、早投饵、早入养殖田,河蟹不仅能清除稻田杂草,预防水稻虫害,同时粪便又能提高土壤肥力。通过加大田间工程、稀放精养、测水调控、生态防病等技术措施,不仅提高了河蟹养殖规格,又保证了河蟹质量安全。稻田埝埂上再种上大豆,稻、蟹、豆三位一体,并存共生,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杨建军告诉记者,“盘山模式”可实现养蟹稻田水稻亩产量650公斤,亩产值1950元,亩利润1100元;河蟹亩产量30公斤,亩产值1800元,亩利润1050元;埝埂豆亩产量18公斤,亩产值65元,亩利润50元。稻蟹豆综合效益合计2200元。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水稻亩增产8%,亩增效400元,河蟹亩增产20%,亩增效350元,埝埂豆亩增效50元,稻蟹豆每亩综合效益提高800元。国家首席水产专家王武教授评价“盘山模式”:水稻+水产=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即“1+1=5”。

  “盘山模式”获“中国河蟹产业第一县”

  多年来,依托稻蟹综合种养新技术“盘山模式”,盘山县的稻田生态养蟹产业规模已经达到了42万亩,盘山县一越成为“中国河蟹产业第一县”!

  盘山县人民政府对“盘山模式”,做出重要部署:一是县、乡、村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全面实施养大蟹工程,加大示范和推广“盘山模式”;二是充分利用好政策,整合捆绑项目,吸纳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的参与,培育科技示范户,建立标准化示范园区,按照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加强指导与服务;三是实行统一指挥、统筹服务,从技术指导单位→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并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状,确保“盘山模式”实现了规范化、规模化的示范与推广。

  为此,盘山县人民政府五年累计投入资金1.8亿元,举办技术培训260期,培训人数5868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1万份(册),专家和技术员进村入户指导67950人次,解决技术难题6500多件,培育河蟹产业龙头企业4家,成立河蟹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6家,建立了稻蟹标准化种养核心示范园区15个,示范面积10万亩,带动全县42万亩,吸纳和带动全县农户3万余户参与,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盘山模式”成果中国共享

  稻蟹综合种养技术“盘山模式”经过不断地完善和总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家、省、市各级政府的认可和高度重视下,“盘山模式”作为全国首推稻田渔业模式在全国得到推广。

  五年来,稻蟹综合种养技术“盘山模式”在中国北方水稻主产区示范推广面积达到了130多万亩。其中:在辽宁省内大洼县、台安县、法库县、辽阳县及沈阳市、东港市、辽阳市等市县示范推广面积达到100万亩。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农民增收 施肥 化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