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云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年复一年的“面朝黄土背朝天”侍弄土地,虽然他勤勤恳恳地劳作,可生活依旧贫困。为了摆脱贫困,薛云旺开始尝试着养奶牛,最初仅仅购买了一头奶牛,几年后变成了5头奶牛,家庭生活渐渐好转。如今,薛云旺已经是村子里拥有30多头奶牛的养牛大户。
一头耕牛
8月10日,当记者来到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察素齐镇倘不浪村时,走在街道上稍不留神就会踩上一脚牛粪,家家户户院子里都有数量不等的奶牛。
薛云旺家是一处略显破旧的院落,从3间砖瓦房的结构样式判断,大约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一条狗守在门口,见有陌生人来就“汪汪”地叫了起来。院子里有个很大的牛棚,牛棚内有十七八头奶牛正在吃草。
47岁的薛云旺留着平头,身体健壮,双手布满老茧,穿着一身粗布衣服,说起话来总是面带笑容。薛云旺告诉记者,家中的这些奶牛都是未到产奶期的小奶牛,另有14头产奶的大奶牛托管在村里的牧场。
在养奶牛之前,薛云旺家一直以种地为生。那时候,倘不浪村的村民们都是靠天吃饭。遇到风调雨顺的年头,村民们的日子就过得稍好一些,可一遇到干旱少雨的年景,村民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薛云旺刚结婚的时候,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一家4口人,养着一头耕牛,这头耕牛就是他家的宝贝疙瘩。在当时,由于耕地时需要两头牲畜拉一副耕犁,因此,薛云旺家多年间一直与养有一匹马的村民合伙种地。每年春耕秋收时,两户人家就会男女老少齐出动。
在薛云旺青年时代,薛家就是这样年复一年的在田间劳作。薛家的耕牛春耕时负责拉犁,秋收时又要一车一车地把成熟的庄稼拉回家。在当时,这头耕牛不仅是薛家春耕秋收的重要帮手,还每隔一两年就生下一头牛犊,将牛犊养大后卖掉就是一笔不菲的家庭收入。因此,虽然事隔多年,薛云旺回想起家里的那头耕牛时,依然非常感激它的贡献。
薛云旺说:“我家在用耕牛拉犁种地的时候,地里的收入也只能填饱一家人的肚子,除此之外家里再没有任何经济收入。因此,那时候日子过得特别贫困,过年时也只能买几斤猪肉,连新衣服也买不起。”
一头奶牛
20年前,伊利集团将倘不浪村定为奶源基地,号召这里的村民们饲养奶牛。此时,薛云旺的大儿子已经4岁,一家人的生活依然特别贫困。为了摆脱贫困,薛云旺凑了800多元购买了一头奶牛,开始尝试着在家中饲养。
此时,这头奶牛和家中原有的耕牛都是家里的宝贝疙瘩,家人每天都异常呵护。耕牛是家里春播秋收的重要帮手,而奶牛则是家里最重要的经济来源。据薛云旺回忆,他家的第一头奶牛是村子数一数二的高产牛,每天能产20多公斤牛奶。在当时,伊利集团回收牛奶的价格为每公斤1.73元。照此计算,薛云旺家每天出售牛奶35元钱左右,每月卖牛奶可达1000多元钱。这样的收入可是薛云旺在依靠一头耕牛种地过日子的时候无法相提并论的。
初养奶牛,每天都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这让薛云旺一家高兴得合不拢嘴。薛云旺说:“那时候,我家饲养这头奶牛,也不耽误种地。因此,地里的收入还是和以前那样,可这头奶牛每天产下的牛奶就是人民币。一年下来,饲养这头奶牛除掉饲料钱后,纯收入3000元左右。在当时,3000元对于我家来说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这么说吧,我家那时候耕种10多亩地,辛辛苦苦一年下来,纯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饲养一头奶牛一年的收入,能顶我家种地3年的总收入。你说,我们能不高兴吗?那时候,村子里养奶牛的人家,每天谈论的都是谁家的奶牛哪天产了多少奶。没有饲养奶牛的村民见养奶牛能赚钱,也都急着去买奶牛。很快,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养起了奶牛,每天都忙着喂牛、挤奶、再排着队卖奶。卖完奶,就高高兴兴地数钱。村子里的人们,一下子有了奔头,有了干劲儿!”
5头奶牛
饲养一头奶牛尝到了甜头之后,薛云旺便想进一步扩大饲养规模,可当时手头没钱买不起奶牛。无奈之下,他只好继续精心饲养家里的那头奶牛,期待着这头宝贝奶牛能给生育一头母牛。在奶农之间,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奶牛头胎生母牛,3年5头牛。”意思就是,如果一头奶牛的头一胎生下一头小母牛,3年间大牛生小牛,小牛长大后再生小牛,一头牛就能发展成5头牛。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2-08-23/2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