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贵州印江“增收致富工程”让农民早日脱贫




  20万元如何用?

  6月16日,记者来到位于梵净山脚下的永义乡,这里属新阶段扶贫开发省级重点贫困乡。山坡上、田野里,随处可见青葱翠绿的大叶韭菜,多数地里还套种了茶叶、核桃等作物。

   在张家坝村,记者碰上去赶集的老农彭跃文,说到韭菜,他立马停住了脚步。“种韭菜好,不用翻田,这样节约劳力,收入还比种粮高好几倍呢!”老彭说,过去 种韭菜都是自家吃,前年,3亩地改种大叶韭菜,政府每亩补助200元,还套种了茶叶。去年,1亩韭菜收入有2000多元,今年还想多种点。

  乡党委书记杨胜桂说:“抓住产业才能抓住扶贫核心。自2010年启动增收致富工程以来,每个村投入的试点资金20万元,我们全都是用在产业发展上。”

  目前,永义乡已发展韭菜600余亩,辣椒1200亩,茶叶460亩,绿壳蛋鸡1000羽,核桃50亩等。今年上半年可实现产值360万元,实现农民人均增收286元。

  峨岭镇同心村是2010年县里最早一批“增收致富工程”试点村,因这里山高坡陡,受自然条件限制,20万元试点资金,全部用于发展蛋鸡养殖。目前,全村共发展蛋鸡3.6万只,平均每天产蛋近3万个,产值2万多元。

   “20万元的专用试点资金,我们保证每一分钱都是花在蛋鸡养殖上。”村支书代传智扳着指头给记者算账,凡是愿意养鸡的村民每领养1000只,按1只补助 鸡苗1元计算,就获得补助1000元,另还可享受贷款贴息1400多元。除了村里建育雏室用去7万多元,其余资金都用于鸡架等设施建设。

  田勇是同心村第一批养殖户。去年8月2000只蛋鸡开始产蛋,一天多的有2000枚,月收入超过万元。代支书说,今年村里又新发展了2户,在广州打工的村民严天亮听说效益好,也赶了回来,目前正建鸡舍,打算领养3000只。

   试点中,印江立足资源和产业发展基础,将调优农业产业结构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按照“长短结合,连片开发”的思路,大力打造优势产业,实现规模 化生产,稳定增加群众收入。同时县财政整合各类支农惠农资金,加大农业生产性扶持力度,通过实施种苗、农资和农机等实物补助,帮助农村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农 户发展种养业。

  县委宣传部部长代忠义介绍,每个村专项安排的产业发展基金20万元,都是鼓励群众大力发展商品猪、林下养鸡等短平快产业,通过产业实现增收“乘数”效应。

  今年,印江筹集资金5480万元,增收致富工程实现全县374个村全覆盖。全县建设示范生态茶园基地2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1万亩、精品果产业基地0.2万亩等,拓宽农民产业增收渠道。

  干部如何帮?

  在板溪镇食用菌基地,记者碰到了一位80后小伙廖文刚,村民都亲切地称他为“廖总”,他是基地股东之一,而他的实际身份却是镇农经站干部。

  廖文刚,样子很斯文,做事却很大胆。去年,工作没几年的他,居然贷款10万元和县农牧科技局、县食用菌产业办等几名干部合伙带头发展食用菌。

  “因为前期投资大、风险大,一开始老百姓不敢参与,我是干部,就带个头。”小廖说,其实食用菌这个产业,效益十分可观,一年下来,1亩香菇至少收入4万多元。

  去年,为提高“增收致富工程”实效,县里鼓励干部入股,示范带动更多村民。廖文刚和其他几位干部一起,以每亩600元价格租下200余亩地,每发展一棒香菇政府补助0.5元,政府还帮助修建了厂房,完善了路灯等基础设施。

  在他们的示范下,短短几个月,食用菌基地在板溪镇凯塘村和渠沟村悄然而起。

  过去持观望态度的村民不断加入食用菌发展行列。基地采用“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了印龙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村民周焯昂投入资金16万元,合作社共投入资金300万元。

  “一个产业的发展,技术和市场很关键。”廖文刚说,他们从浙江引进香菇种植专业人员,加强食用菌生产加工、田间管理、技术辅导和市场营销。

  去年,基地生产香菇和黑木耳150万棒,当年年底实现销售收入300万元,预计本季可实现产值600万元,带动邻近村寨100多人的就业,合作社已吸纳社员32人。

   “以前就想种香菇,但一缺钱,二缺市场和技术。”正在基地采菇的本地村民妇谯信娥说,基地成立后,她就来这里打工,每个月有1000到1200元的收 入,最为重要的是学会了一整套种菇技术。“现在有政府扶持,又有技术和市场,心里踏实了。”谯信娥说,再过一些日子,就可以自己发展种菇了。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食用菌 茶叶 韭菜 试点村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