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辽宁朝阳建设百万亩大棚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寒冬腊月,以往正是农民“猫冬”的时节。可如今辽宁省朝阳县西营子乡西六家子村的王奇志夫妇俩,整天忙活在温室大棚里。

  “我这两栋都是100延长米的大棚,靠种黄瓜、番茄和养猪,到现在进兜7万多块了。”46岁的王奇志指着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鲜红圆润的柿子,喜笑颜开地说。“春节前后,大棚番茄能大量上市,还能再收入一大块。温室大棚真正让咱农户的腰包鼓起来了。”

  这是朝阳市众多农户受益于温室大棚的一个小案例。2011年,全市实现设施农业总产量400万吨、总产值105亿元,仅此一项全市农民人均增加收入达3000元。

  2011年,朝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36元,增速居辽宁省14个省辖市第一名。

  扬长避短 为农民开辟增收通道

  地处辽冀蒙三省区交汇带的朝阳,气候条件差,十年九旱。尤其是2009年的一场史上罕见的旱灾,让传统农业遭受了重创。回良玉副总理还专程到朝阳视察旱情。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虽然朝阳积温高,晴天多,是传统农业发展的瓶颈,但是这种气候却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舞台。加上昼夜温差大,空气通透性好,建设温室大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过去,种点庄稼那得看老天爷的脸色,赶上旱年头就是个白忙活。”喀左县羊角沟镇农民张玉贤感慨地说,“前几年我家接二连三地扣了5栋大棚,靠栽植黄瓜和茄子,每年都能挣到手10多万块。温室大棚是咱农户致富的‘绿色车间’。”其实,像张玉贤这样的农户这些年在朝阳有很多。

  为了让绝大多数农户拥有自己的“绿色车间”,2010年辽宁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决定在朝阳新增100万亩设施农业,并拿出10亿元资金给予扶持。

  “全市上下要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全力完成100万亩设施农业建设,使全市农民实现户均一栋大棚,确保农民增收致富。”朝阳市委书记陈铁新说。

  2010年6月以来,朝阳市把设施农业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各级政府都签下了“军令状”。全市116个部门包扶116个行政村助推建设。

  各级政府还给农民安上“发动机”,向建棚户保证:协调贷款,配套水电路等设施;农民每建1延长米大棚,财政至少补贴120元,一个大棚补贴1万多元;有的地方1延长米大棚补贴甚至达到300多元。

  一系列实效举措,使2万平方公里的三燕大地轰轰烈烈地掀起了“白色革命”的热潮。

  创新建设 一年崛起100多万亩大棚

  朝阳经过20多年才建设保护地85万亩,而现在一下子就再搞100万亩,可能吗?不说别的,近200亿的资金上哪去弄?这么多的土地从哪出?服务体系能跟上吗?

  朝阳市长王明玉说,“建设百万亩设施农业是一项利在当今、功在千秋的惠民工程,是近年来朝阳农业的‘天字号’工程,对朝阳农民来说,它能从根本上解决朝阳的‘三农’问题。任务再重,困难再多,也要干。”

  方向已明,雷厉风行。朝阳市成立领导小组、调整土地、筹措资金和招商引资、加大小区规模建设、提高及注重产品质量安全、加大技术服务及配套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动作顺次展开,并在创新运作模式和建设途径上下大功夫、下足功夫。

  为破解资金瓶颈,各地实施“以工补农”战略,把二三产业等社会资金吸引到设施农业中来。一年多来,全市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大户参与建棚的达到461家,建设面积45.66万亩,占到了100万亩的近一半。

  与此同时,朝阳市采取“拉着农民转,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的招法,激发农户建棚热情,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设施农业建设中来。

  “前年,咱投资40多万块,建起了10栋、100延长米的暖棚,种上了6棚黄瓜、3棚番茄、1棚茄子”。建平县八家农场的农工郭瑞斌告诉记者说,“每栋棚去了各种投入能剩两三万,现在差不多收回成本了。这可全亏了场里把工作都做到家了啊。”

  为了让大棚建设与粮食种植“不争嘴”、“不犯冲”,各地把眼光瞄向了荒山坡地,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耕地占用,而向“四荒”要地,要大棚。

  隆冬时节,在龙城区边杖子乡朱杖子村的一处山顶俯视而望,只见依山梯度而建的无数白色大棚犹如银色的海洋,在日光照耀下泛出潋滟的光芒。全市共投入“四荒”土地平整资金1.8亿元,开发“四荒”18.86万亩,建棚6万栋,不但解决了粮食生产与设施农业发展争地矛盾,而且实现了6万多农户稳定增收。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大棚 设施农业 温室 蔬菜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