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以往正是农民“猫冬”的时节。可如今辽宁省朝阳县西营子乡西六家子村的王奇志夫妇俩,整天忙活在温室大棚里。
“我这两栋都是100延长米的大棚,靠种黄瓜、番茄和养猪,到现在进兜7万多块了。”46岁的王奇志指着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鲜红圆润的柿子,喜笑颜开地说。“春节前后,大棚番茄能大量上市,还能再收入一大块。温室大棚真正让咱农户的腰包鼓起来了。”
这是朝阳市众多农户受益于温室大棚的一个小案例。2011年,全市实现设施农业总产量400万吨、总产值105亿元,仅此一项全市农民人均增加收入达3000元。
2011年,朝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36元,增速居辽宁省14个省辖市第一名。
扬长避短 为农民开辟增收通道
地处辽冀蒙三省区交汇带的朝阳,气候条件差,十年九旱。尤其是2009年的一场史上罕见的旱灾,让传统农业遭受了重创。回良玉副总理还专程到朝阳视察旱情。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虽然朝阳积温高,晴天多,是传统农业发展的瓶颈,但是这种气候却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舞台。加上昼夜温差大,空气通透性好,建设温室大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过去,种点庄稼那得看老天爷的脸色,赶上旱年头就是个白忙活。”喀左县羊角沟镇农民张玉贤感慨地说,“前几年我家接二连三地扣了5栋大棚,靠栽植黄瓜和茄子,每年都能挣到手10多万块。温室大棚是咱农户致富的‘绿色车间’。”其实,像张玉贤这样的农户这些年在朝阳有很多。
为了让绝大多数农户拥有自己的“绿色车间”,2010年辽宁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决定在朝阳新增100万亩设施农业,并拿出10亿元资金给予扶持。
“全市上下要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全力完成100万亩设施农业建设,使全市农民实现户均一栋大棚,确保农民增收致富。”朝阳市委书记陈铁新说。
2010年6月以来,朝阳市把设施农业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各级政府都签下了“军令状”。全市116个部门包扶116个行政村助推建设。
各级政府还给农民安上“发动机”,向建棚户保证:协调贷款,配套水电路等设施;农民每建1延长米大棚,财政至少补贴120元,一个大棚补贴1万多元;有的地方1延长米大棚补贴甚至达到300多元。
一系列实效举措,使2万平方公里的三燕大地轰轰烈烈地掀起了“白色革命”的热潮。
创新建设 一年崛起100多万亩大棚
朝阳经过20多年才建设保护地85万亩,而现在一下子就再搞100万亩,可能吗?不说别的,近200亿的资金上哪去弄?这么多的土地从哪出?服务体系能跟上吗?
朝阳市长王明玉说,“建设百万亩设施农业是一项利在当今、功在千秋的惠民工程,是近年来朝阳农业的‘天字号’工程,对朝阳农民来说,它能从根本上解决朝阳的‘三农’问题。任务再重,困难再多,也要干。”
方向已明,雷厉风行。朝阳市成立领导小组、调整土地、筹措资金和招商引资、加大小区规模建设、提高及注重产品质量安全、加大技术服务及配套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动作顺次展开,并在创新运作模式和建设途径上下大功夫、下足功夫。
为破解资金瓶颈,各地实施“以工补农”战略,把二三产业等社会资金吸引到设施农业中来。一年多来,全市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大户参与建棚的达到461家,建设面积45.66万亩,占到了100万亩的近一半。
与此同时,朝阳市采取“拉着农民转,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的招法,激发农户建棚热情,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设施农业建设中来。
“前年,咱投资40多万块,建起了10栋、100延长米的暖棚,种上了6棚黄瓜、3棚番茄、1棚茄子”。建平县八家农场的农工郭瑞斌告诉记者说,“每栋棚去了各种投入能剩两三万,现在差不多收回成本了。这可全亏了场里把工作都做到家了啊。”
为了让大棚建设与粮食种植“不争嘴”、“不犯冲”,各地把眼光瞄向了荒山坡地,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耕地占用,而向“四荒”要地,要大棚。
隆冬时节,在龙城区边杖子乡朱杖子村的一处山顶俯视而望,只见依山梯度而建的无数白色大棚犹如银色的海洋,在日光照耀下泛出潋滟的光芒。全市共投入“四荒”土地平整资金1.8亿元,开发“四荒”18.86万亩,建棚6万栋,不但解决了粮食生产与设施农业发展争地矛盾,而且实现了6万多农户稳定增收。
2010年6月以来,朝阳共新增设施农业106.77万亩,目前全市大棚面积已经超过185万亩,农民户均超过1个棚,设施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超过70%。
搞好服务 让贫瘠地一年四季皆为秋
往常那些看老天脸色“顺着垄沟找豆包”的农民,扣上大棚后一下子从贫瘠的土地上种出了“金元宝”,捧来了“金疙瘩”。
“去年,咱一块建了3个高标准大棚。主栽西葫芦,不到一年,收了两茬棚菜,纯收入8万多块。原来种苞米,每亩收入最多1000元。”建平县三家乡四家子村农民王福玉感慨地说,“这可多亏了政府扶持,不但帮建,农技人员还手把手地教种植和管理技术,就连销路都给咱铺平了。”
建设温室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民实现增收,共同致富。一句话,提高大棚经济效益更是一个须臾不能懈怠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在一下子建设了如此多设施农业的大背景下。
为此,朝阳市未雨绸缪,在建设的同时就把设施农业生产和管理放到突出位置。各地在做好种苗中心建设、市场建设、农民培训、农业协会、农产品安全监管等各项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推广机械操作和自动化控制设备,并着力做好市场开发与销售等等。
继成立朝阳设施农业服务中心后,市设施农业协会又宣告成立。目的只有一个,为100万亩大棚提供更加有力的服务和保障。在此期间,朝阳进一步强化农技配套服务体系,推行“一乡一站,三权在县”模式,并与沈阳农业大学长期合作,辽宁省蔬菜产业创新团队朝阳工作站也已落成。近一年来,全市新建育苗中心27处;开工建设大型批发市场9处;建设区域性培训中心7个,培训农民302万人次;建立完善专业化合作社176个。
新年刚过,朝阳县农业中心副主任臧玉森便带着农技人员,进入到南双庙乡南双庙村的设施小区,实地指导农户科学管理食用菌、西兰花等棚菜生产。“以往没从事过大棚生产的农民亟需掌握种植管理等各种知识。”老臧说,“自去年以来,我们所有的技术人员差不多天天都在农村的设施农业小区里度过,图的就是让棚农有个好收成。现在看,每栋棚收入3万元不成问题。”
实施链条式发展,全面深入做实做细做透生产管理销售等各相关环节,大棚蔬菜凸显出了“周年生产,四季不闲”,昔日贫瘠的黄土地实现了一年四季皆为秋。“冬销北,夏走南,全市95%以上的农产品都销往外地。”朝阳市设施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王瑞坤介绍说,“冬天设施大棚里的蔬菜销往东北地区,夏天蔬菜销往南方各省区,巧打时间差,农民销路无忧。”
好年好景好风光。到2015年,朝阳设施农业面积将超过200万亩,大棚蔬菜总产量达到660万吨,年实现总产值180亿元以上,对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在54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