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果实身上的致富梦想
荒山,怎样变成香榧林
本报记者 陈洪标
兰溪市梅江镇下马桥头村的7000多亩荒山,正在经历一场蜕变。
短短一年多时间,这里全部变成了香榧林。原来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的农民,现在年收入达到了13000元。接下来,当地准备将基地面积继续扩大,辐射带动全镇村民在闲置林地上种植香榧。未来,这里将建成全中国连片规模种植面积最大的香榧基地。
香榧绿海现雏形
原本都是灌木杂草丛生的荒山,去年7月进山开荒,如今已种下了3000亩香榧树,年底前又将新种4000多亩。梅江镇委书记胡纪土告诉记者,这里已被省林业厅认定为“香榧精品园区”。
上山,原本以为要徒步爬山。没想到,不仅有盘山公路,而且四五座山之间的路都相互连通。30多公里的盘山公路,当地投入了500多万元,车子可以开到山顶。
汽车顺山路蜿蜒而上。道路两旁一棵棵香榧苗遍布山坡,在雨水的润泽下枝叶泛青,生机盎然。山坡上有很多条相互错开的V型小路,工作人员介绍,这是通过专业设计的作业道,用于种植、运送肥料和今后采摘等作业用的小道,还可以防止山土被雨水冲刷。
山上数十名工人正冒雨忙碌着,有的正在刨地开荒,有的在挖坑埋肥,还有的在栽苗填土。不远处的山上机器作业声隆隆,几台挖掘机正在开山辟路。汽 车最后停在了海拔300多米的马项山山顶,极目远望,一个延绵几千亩、规模宏大的香榧生态园已初具雏形,让人不由地联想到了几年后“香榧绿成海,果香满山 头”的景象。
建全国最大基地
“一连五天,我都在杭州参加有关现代农业经营的培训。投资农业不比办工业企业,必须学点新知识。” 开发这片香榧林的周燕明说。
上世纪80年代初,周燕明和一位姓洪的企业家从开办小作坊开始,一步步走上了现代企业经营之路。事业有成的两人,想回乡帮助乡亲们致富。下马桥头村地理位置偏远,山多地少,经实地考察、市场调研、专家论证,两人决定回乡种香榧。
他们把一些村民带到诸暨、嵊州参观。“养儿养女,不如种棵香榧树。”这是村民听到最多的一句谚语。香榧成林后管理简单、采摘期长,贮存、销售、深加工都比较便利,它的果用、药用等价值也相当高,果皮、树叶等都可以提炼出高档香精。
“要做,就要规模化、基地化、品牌化。”两人雄心勃勃,注册成立了浙江喜燕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委托国家林业局下属的规划设计院编制了项目投资发展规划,想用5至10年时间,建成一家以香榧种植、养殖、观光、休闲、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为一体的综合型生态农业观光园。
眼下,公司已流转山林8000多亩,种植香榧大苗2万多株,小苗22万多株,还种植了美国樱桃、杨梅、日本甜柿、日本水蜜桃等果树共计1万多株。接下来他们准备将香榧种植基地继续扩大,辐射带动全镇村民在闲置林地上种植香榧,从而建成规模5万亩的全国最大香榧基地。
周燕明算了一笔账,5年之后,这些种下去的苗,每株收入能达到100至300元,可以实现公司赢利,带动农户增收。10年后,若5万亩香榧林进入正常产果期,不包括深加工环节,可创造收入超过9亿元。
农户家门口就业
“以前我在兰溪城里拉黄包车,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省吃俭用,收入不过一万多元。如今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收入有2000多元,比在外面打工好多了。”
在喜燕公司采访时,记者碰到了下马桥头村村民洪爱生,53岁的他是公司建设工程区的负责人。“我去过普陀山龙湾村旅游,那里家家户户开旅馆开饭店。等几年后这里的休闲观光产业发展起来了,也可以带动周边村民办农家乐。”
下马桥头村党支部副书记周冬苟说,近些年,村里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留下一些50岁以上的村民在家养蚕、种地,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自 从香榧林项目动工以来,村里40多个年过半百的村民进公司当起了工人,一年工资收入在15000元以上,收入明显提高了。“等过几年香榧产果,深加工产业 配套跟上了,年龄再大的村民都能在园区找到活干。”周冬苟乐呵呵地说。
周燕明告诉记者,现在,周边村子有150多个村民在公司上班。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明年园区用工人数将达300人左右。而今后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上马后,还会吸纳更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就业。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1-11-29/17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