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綦江:知青老总“解甲归田”带领村民齐致富


 

  今年正月,三江双福村来了一位熟客。从此,他就“赖着不走”了,家人笑他“董傻瓜”,朋友称他“董大胆”,村民却赞他“董好人”。他叫董新民,今年54岁,1976年初中毕业后曾到双福村插队,两年的知青生活让他与那些纯朴的农民和广袤的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2月,董新民在双福村2组租地近200亩,签订了长达17年的租地合同,养鸡养鸭养鱼、种菜种粮种树,建起了“生态农庄”。目前,他正在忙着筑堤坝,建厨房,将乡村旅游和农家乐融为一体,想办法盘活该村经济。尽管目前董新民投入的90余万元,因干旱就亏损了近10万,但他带领村民致富的决心却更加坚定。

  当年的知青致富了,但他仍惦记着穷乡僻壤里的乡亲:“我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时隔30余年,董新民致富了,拥有2家公司,然而这村子的“穷帽子”未脱,乡亲们的“苦日子”难熬。董新民心里便一直在琢磨着:“我能为乡亲们做点什么?”

  董新民初中毕业后,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政策,到农村接受再教育。1976年,他离开城市,来到三江双福村,开始了他的知青生活。

  那时候,董新民还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刚刚来到农村,很多事不习惯。乡亲们就把他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家里做好吃的就喊他来吃,他平时没事的时候也找乡亲们聊聊天。

  两年的知青生活,让董新民与该村年龄相仿的董友明结下深厚友谊,还认了“亲戚”。1978年,董新民回城后虽一直惦记乡亲们,但因专心发展事业,未曾返乡,而董友明则一直四处打探他的消息。2008年,两人终于取得了联系。往后这些年,董新民逢年过节就来探望,和乡亲们叙叙旧,探讨致富门路。

  今年2月,双福村开始硬化道路,改变交通山高水远的现状。机会来了,董新民灵机一动,“发展现代农业或许就能做活农村经济,带动乡亲们致富。”春节刚过,董新民不顾家人的反对,放弃了城市的安逸生活,甚至停办了公司,独自一人来到双福村,决心改变“娘家”旧貌。

  董友明告诉我们,今年3月份,董新民的妻子第一次来双福村,是哭着回城的。考虑到这是一个高风险、高成本的投资,妻子劝丈夫放弃,但董新民却坚决不答应。其实董新民心里比谁都清楚,没有上百万资金投入根本不可能成功,没有三年五载根本不可能有利润。

  “35年了,房子旧了,人老了,田少了,荒坡成片了,但乡亲们的生活质量还是很差,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看着让人寒心。”董新民说,“我从没想过赚钱,只是希望能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

  养鸡养鸭养鱼、种菜种粮种树,发展乡村旅游,为众乡亲搭起致富平台

  近日,记者在双福村董新民的“生态农庄”里看到,十几名村民正忙着和灰浆、挑砖、砌墙。董新民告诉记者,那是在建厨房,他正在筹备开办农家乐。村民们都十分支持,村支两委还特意将村委办公室闲置的房间免费提供给他。

  来到占地30亩的鸡舍,记者看到圈内的鸡都很“瘦小”。董新民说:“这些鸡是正宗的土鸡,都没吃过饲料,喂了8个多月了,每只大概还只有3斤多重。”绕过茂盛的蔬菜田,记者来到池塘,一群鸭子正在塘内嬉戏。看见岸边有人,纷纷朝我们游来,董新民割了一堆藤菜扔进塘里,鸭子们一拥而上,吃得不亦乐乎(如图)。董新民说,现在水上养了5000只鸭,水下养了30000尾鱼,想着办农家乐便没打算卖掉它们。

  “有特色才能吸引人。”董新民信心十足地说,这里离主城仅1个小时车程,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等到堤坝筑好,游客来了,既可登山养生,又可自得其乐的划船、钓鱼,惬意自然。最关键的是,所有的食物都是原生态的,鸡鸭鱼从未喂过饲料,均以蔬菜和谷物为食,肉质细嫩,蔬菜品种更是丰富、绿色、健康,“相信游客来了第一次,就会来第二次”。

  董新民给记者大概算了算账,自筹建以来,他大概已经投入资金90余万元,因干旱导致水稻、玉米等减产,花椒树、桂花树、水蜜桃、枇杷树以及葡萄树大部分枯死,亏损了约10万元。尽管如此,董新民却很坚定:“自然灾害是很正常的事,明年我还要继续扩大种养植规模,并筑好堤坝、购买游船,以吸引游客。同时,还要联系更多的老板前来投资,为乡亲们搭起更好的致富平台。”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蔬菜 饲料 干旱 发展现代农业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