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广宗县“非遗”金招牌助农民致富


  “今年依靠柳编技艺我们家增收近两万元。”9月26日,广宗县葫芦乡大辛庄村农民姜朝春展示他用柳编技艺制作的家用器具和工艺品。2008年6月,广宗柳编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广宗县推广柳编技艺,用“非遗”这个金招牌帮助农民增收。

  广宗县柳编技艺由来已久,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主要特点是用柳条编制各种家用器具、工艺品等。据传说,当时大辛庄一带是沙荒、盐碱、沼泽地带,为防沙、抗盐碱,在村庄周围栽种了许多柳条,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大辛庄就因柳编而闻名。据传说,当时大辛庄的张士杰、张士英兄弟二人带着精心编制的簸箕向皇上进贡,但因为一句“柳条本是一把柴,能工巧将编起来,拿到京城来进贡,能把糠皮簸出来”,惹得康熙大怒。张氏二兄弟回来后,没有灰心丧气,反而传承、发展了柳编行业。

  昨日,记者见到了60岁的李秀斋。他介绍说,柳编的原料是柳条,柳条砍下后捋去皮,趁湿手工编成。柳编品种多样,有簸箕、簸箩、篮子、篓子、帽子等,是农村家庭必备的家用器具。平时做柳编都是在地下近两米深的地窖,不但温度适宜,湿度也能基本保持平衡。“一天能做三个,每个30元钱左右,有多少能卖多少。”李秀斋说。

  大辛庄村农民姜朝春告诉记者,柳编世代相传,口传心授,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字材料,主要有家传和师传两种形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广宗县大辛庄村因柳编出名,俗称“簸箕辛庄”。“现在,单纯做家用器具已没有太大的市场了,我们准备成立合作社,开发新产品。”姜朝春向记者展示了几种柳编艺术品,模样精致,做工细腻,具有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息。

  为了保护柳编工艺不失传,广宗县政府、县委也很重视柳编技艺,2006年列为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名录,2007年又被邢台市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该技艺的发展、传播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沼泽 农民增收 传播 品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