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宛城区张天顺: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日前,记者慕名来到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市级文明新村、市级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宛城区汉冢乡三八村,一走进书记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荣誉奖牌,粗略统计了一下足有40多个,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个“车头”就是市人大代表、市优秀共产党员、市十佳新型农民、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该村党总支部书记张天顺。群众说“没有他就没有俺三八村的今天”,他为什么能获得这样高的评价呢?

  外联内引跑项目

  三八村在农业学大寨时期曾是一面鲜明的旗帜,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它的步伐明显慢了下来,最后甚至跌入了谷底,传统农业单一的生产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的要求了,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三八村紧邻白桐干渠,由于地势低洼,有上千亩荒地长期闲置,张天顺和村委一干人经过出外考察发现,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发,种粮不成,就开挖成水塘,引导群众养鱼,因为没有养鱼经验,都是白水养鱼,效益极低,养鱼户纷纷打了退堂鼓,张天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经过多方打探,终于联系到了外村水产养殖能人胡金光,自1995年11月份起,和村里签订承包合同,承包荒地15年,个人先后投资180多万元,开发出600多亩的水面,引进了鱼病防治技术、繁殖技术、配料技术,从而辐射带动了全村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壮大,2005年胡金光又到武汉水差养殖研究所学习取经,带来了新经验、学到了新技术、引进了新品种,在养殖品种上由原来的4个常规鱼种,发展成现在的食用鱼12种、观赏鱼20多种,在养殖技术上,80%的以上养殖户均实现了循环养殖。年创利润食用鱼3000元/亩、观赏鱼30000元/亩。

  2004年春上,张天顺主动做李金玲的工作,让她利用村里麦芽厂的闲置厂房,办起了全村首家养鸡场,由当初的几百只发展到现在的15000只的规模,全部实现了防疫、配料、收蛋、鸡粪处理现代化。截至目前,共发展3000只—15000只得养殖场5个。

  2007年年底,张天顺又北上郑州,到省农业厅与专家座谈,引进了一批新西兰红梨,种植120亩,当年就能挂果。

  2009年5月,又与村内在外的投资商陈更云达成合作意向,由其投资建起有机蔬菜种植大棚基地300亩,接着又在此基础上经支部引导,发展成为秋田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最后又发展壮大为设施蔬菜园。年创效益40万元,亩产效益12000元,合作社社员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辐射带动农户 500余户。仅此一项就能让全村人均增收8%。

  张天顺还满怀信心地说,争取今年下半年再建成一个300吨的保鲜库,让有机蔬菜的保鲜不再难。

  记者早已被张天顺的气魄所折服,露出了诧异的神情,可是他却说:“这些还都只是小打小闹呢”,他介绍说,最近又启动了5000亩高效农业示范园项目建设,规划已修编完毕,今后的重点是扩大设施蔬菜园、特色瓜果园、畜牧养殖区的规模,提升水产养殖区的品味,制定优惠措施,吸引外商早日入驻名优花卉园,中心居民园规划已修编完毕,尽快与承建商协商,力争早日开工。

  记者突然想到了这样一句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润物无声搞服务

  常挂在张天顺嘴边的话就是,“有困难,找支部”,实实在在为大家服务。2007年,胡金光的养鱼场连续两年效益下滑,资金链突然断了,到年底,正是水产品的黄金交易时节,胡金光的鱼池却没有过池,鱼也没了饲料,育苗更是没钱买,张天顺得知情况后,迅速出面协调,为其争取到了52万元的资金,让其转危为安。

  无独有偶,养鸡大户李金玲在2001年因为发生了大面积的疫情,突然损失了8000多只鸡(共养了12000多只),逼得她走投无路,还是张天顺雪中送炭,安慰她说,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接着到乡财所为其协调到资金80000余元,终于使她走出困境。

  另外,还积极协调党员和有信誉的养殖户,结成党群信用联合体15个,互为担保,有效地解决了资金难题。

  张天顺看到了群众想发展特色养殖业或者种植业的迫切愿望,可是苦于没有技术,就先后印发各种技术手册400余册,聘请专家授课6次,受训人数达1200余人次。

  资金有了,技术有了,可是市场却还没有开辟出来,怎么办?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蔬菜 产业化 新农村建设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