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宛城区张天顺: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网友投稿  2010-11-18  互联网

  日前,记者慕名来到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市级文明新村、市级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宛城区汉冢乡三八村,一走进书记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荣誉奖牌,粗略统计了一下足有40多个,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个“车头”就是市人大代表、市优秀共产党员、市十佳新型农民、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该村党总支部书记张天顺。群众说“没有他就没有俺三八村的今天”,他为什么能获得这样高的评价呢?

  外联内引跑项目

  三八村在农业学大寨时期曾是一面鲜明的旗帜,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它的步伐明显慢了下来,最后甚至跌入了谷底,传统农业单一的生产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的要求了,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三八村紧邻白桐干渠,由于地势低洼,有上千亩荒地长期闲置,张天顺和村委一干人经过出外考察发现,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发,种粮不成,就开挖成水塘,引导群众养鱼,因为没有养鱼经验,都是白水养鱼,效益极低,养鱼户纷纷打了退堂鼓,张天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经过多方打探,终于联系到了外村水产养殖能人胡金光,自1995年11月份起,和村里签订承包合同,承包荒地15年,个人先后投资180多万元,开发出600多亩的水面,引进了鱼病防治技术、繁殖技术、配料技术,从而辐射带动了全村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壮大,2005年胡金光又到武汉水差养殖研究所学习取经,带来了新经验、学到了新技术、引进了新品种,在养殖品种上由原来的4个常规鱼种,发展成现在的食用鱼12种、观赏鱼20多种,在养殖技术上,80%的以上养殖户均实现了循环养殖。年创利润食用鱼3000元/亩、观赏鱼30000元/亩。

  2004年春上,张天顺主动做李金玲的工作,让她利用村里麦芽厂的闲置厂房,办起了全村首家养鸡场,由当初的几百只发展到现在的15000只的规模,全部实现了防疫、配料、收蛋、鸡粪处理现代化。截至目前,共发展3000只—15000只得养殖场5个。

  2007年年底,张天顺又北上郑州,到省农业厅与专家座谈,引进了一批新西兰红梨,种植120亩,当年就能挂果。

  2009年5月,又与村内在外的投资商陈更云达成合作意向,由其投资建起有机蔬菜种植大棚基地300亩,接着又在此基础上经支部引导,发展成为秋田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最后又发展壮大为设施蔬菜园。年创效益40万元,亩产效益12000元,合作社社员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辐射带动农户 500余户。仅此一项就能让全村人均增收8%。

  张天顺还满怀信心地说,争取今年下半年再建成一个300吨的保鲜库,让有机蔬菜的保鲜不再难。

  记者早已被张天顺的气魄所折服,露出了诧异的神情,可是他却说:“这些还都只是小打小闹呢”,他介绍说,最近又启动了5000亩高效农业示范园项目建设,规划已修编完毕,今后的重点是扩大设施蔬菜园、特色瓜果园、畜牧养殖区的规模,提升水产养殖区的品味,制定优惠措施,吸引外商早日入驻名优花卉园,中心居民园规划已修编完毕,尽快与承建商协商,力争早日开工。

  记者突然想到了这样一句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润物无声搞服务

  常挂在张天顺嘴边的话就是,“有困难,找支部”,实实在在为大家服务。2007年,胡金光的养鱼场连续两年效益下滑,资金链突然断了,到年底,正是水产品的黄金交易时节,胡金光的鱼池却没有过池,鱼也没了饲料,育苗更是没钱买,张天顺得知情况后,迅速出面协调,为其争取到了52万元的资金,让其转危为安。

  无独有偶,养鸡大户李金玲在2001年因为发生了大面积的疫情,突然损失了8000多只鸡(共养了12000多只),逼得她走投无路,还是张天顺雪中送炭,安慰她说,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接着到乡财所为其协调到资金80000余元,终于使她走出困境。

  另外,还积极协调党员和有信誉的养殖户,结成党群信用联合体15个,互为担保,有效地解决了资金难题。

  张天顺看到了群众想发展特色养殖业或者种植业的迫切愿望,可是苦于没有技术,就先后印发各种技术手册400余册,聘请专家授课6次,受训人数达1200余人次。

  资金有了,技术有了,可是市场却还没有开辟出来,怎么办?

  去年5月20号,秋田有机蔬菜大棚开业的时候,由于农村市场狭小,信息不灵,销路不畅,西瓜的产量又大,这可急坏了种植户,张天顺二话不说,夹着公文包不声不响地跑到市内几家大型超市,与厂家谈判,硬是把“秋田牌”西瓜摆到了大超市的货架上,一下子解决了燃眉之急。

  大刀阔斧求创新

  2009年9月,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经济建设上来,在反复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经支部集体决议,报请乡党委同意,张天顺把党支部直接建在了产业链上,把全村93名党员新设了党总支部,根据产业的特点,分设了水产养殖业、畜牧养殖业、特色农业种植业等3个特色产业党支部,直接服务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开展示范引导。

  张天顺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总是爱思考,凭着他对党的农业方面的大政方针、政策的熟练把握、敏锐洞察和准确判断,加上对金光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秋田蔬菜农民合作社的实地调研,在产业化发展模式方面,他探索并总结出了“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两种模式。在土地流转方面,他深知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方式已经不适应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要求,仔细研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文件,深刻领悟关于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意义,探索出合同承租、反租倒包、土地入股三种切实可行的土地流转形式。截至目前,全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00亩。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

  匠心独运创品牌

  张天顺说,没有品牌就没有知名度,就没有市场,就没有农村经济的跨越发展和科学发展。

  通过开展“三村三户一标兵”(文明生态村、文明信用村、文化示范村,文明卫生户、文明信用户、文明新风户,文明农民标兵)评选活动,提升了文明水平,获得了市级文明新村;通过争创“五个好”党支部活动,获得了“省、市、区级五个好党支部”;他争取上级资金80多万元,该剪了村部大院,建成了文化广场、健身游园、图书室,其中图书室现有藏书4000册,还装有电脑、投影机。修水泥路7.5公里,用2008/2009年两年时间,在“村村通”的基础上,率先在全乡又实现了“组组通”。2005年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大了2眼深达170米的水井,实现了家家户户通自来水的愿望;现在有线电视入户率达 95%,远程教育网覆盖全村90%以上,于2008年获得了“市级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在特色农业品牌建设上,打响了秋田有机蔬菜园,胡金光观光鱼养殖园等。尤其是该村的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成为全市叫得响的基层亮点。

  尽心竭力助民生

  张天顺教育党员干部时,说得最多的话就是“群众就是信任咱们才选了咱们的,群众的事就是咱支部的事”,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用一颗爱心对待孩子们。该村10组的陈中堂的孙子陈名,3岁就成了孤儿,陈中堂又因为年岁大,身体差,自己还需要人照顾,不能给他更多的关爱,张天顺说,孩子的事我们全包了,这一句承诺,就是十几年的艰辛付出,没有生活费了给,免除了全部的农业税和学费,就这样一直照顾到他能自理的18岁。张天顺考虑到学前儿童上学路途远、接送不安全,就亲自出面协调,就近分设了三个幼儿园,使全村的幼儿都能就进入学,一下子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他用一颗真心温暖残障人。11组的痴呆患者陈更深,自小就是孤儿,没有成家,房子年久失修,个人又没有能力,张天顺带领村委一班人,于2008年5月,为其盖起了两间平房,让其感受到了党的温暖,住进新房的那天,村委一班人前去祝贺,陈更深憨憨地笑着,以示谢意。

  他用一颗诚心善待孤寡老人。8组史振汉,是个五保老人,患上了严重的肺心病,家无儿女,无人照料,张天顺就和村委一班人商议,大家轮流照料,一直伺候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老人感动得老泪横溢,直伸大拇指。

  他对党有颗忠心,对事业有颗恒心,对百姓有颗爱心,难怪他能获得群众这么高的评价。对此他很知足,虽然获得了那么多荣誉,他说他最看重的还是群众对他的夸奖。用张天顺自己的话说就是“当干部要有股憨劲儿”,他进一步解释说,就是为人要憨厚,待人要诚恳,对事要热爱,对群众要不怕吃亏,对失败要不惧怕,对成功要不自傲。这样的人就是群众致富的“领头雁”,百姓信赖的“贴心人”,这样的干部何愁群众不拥护呢?有了这样的党员干部,我们的事业何愁不蒸蒸日上呢?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0-11-18/25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