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青山环抱、绿水相映,这里卫生整洁、环境优美,这里资源丰富、生活安康,这里民风淳朴、百姓祥和。这就是绥宁县枫木团苗族侗族乡道口村。道口村位于雪峰山腹地,共有12个村民小组,926人,其中少数民族占76%,是典型的山区民族村。近年来,道口村发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变美了,道路变宽了,百姓变富裕了……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位共产党员的艰辛付出与大胆开拓,他就是绥宁县枫木团苗族侗族乡道口村党支部书记——刘楚珍。
刘楚珍,早年经商,是枫木团苗族侗族乡最先富起来的人之一,但他常说:“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08年初,他勇挑重担,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一起走上致富路。几年来,刘楚珍团结带领村支两委一班人,忠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以坚定的信心带领群众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使道口村旧貌换新颜,使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基础打牢,发展才稳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打牢,发展才稳。”在刘书记眼里,要实现道口村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千方百计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筑牢发展的根基。几年来,刘书记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一是千方百计恢复水毁农田。几年来,刘书记等一班人多方筹资,先后投入75万元,对该村在2001年“6·19”特大山洪地质灾害中被毁的农田进行复垦,到2009年底,共恢复农田200余亩,从根本上解决了全村人多地少和老百姓吃饭难的问题。
二是千方百计修路、整治环境。通过大力争取县委县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支持,采取“自己集资一部分,挂点单位支持一部分,县财政拨一部分,上级部门配套一部分”的方法,筹资60万元,于2009年初对进村公路进行了水泥硬化,对通组道路进行了整修,实现了组组通公路的目标。先后投入10万元,对该村街道周边环境进行规划整治,对街道两边水渠进行了硬化。通过整治,彻底改变了该村街道脏、乱、差的状况。
三是高标准修建村民活动中心。刘楚珍就任村支部书记以来,多次向县乡两级争取,筹资40万元,于2009年下半年建成了占地5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近 300平方米的村民活动中心。并配套建成农家书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使群众有了一个能很好地开展各种文娱活动、进行学习的场所。
四是积极筹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该村水资源有限,村民饮用水一直靠自建的简易自来水,基本上靠天吃水,一遇天旱就没有水用。加之近年来,到该村矿山企业务工的外来人员越来越多,生活用水量越来越大,生活用水问题越来越尖锐,严重影响了全村的生产生活秩序。为全面解决该村近2000名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用水问题,刘书记多方联络、协调,在乡党委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联合枫木团村和新屋场村,筹资130余万元,于2010年7月开工建设枫木团乡安全饮水工程,预计10月底完工。完工后,将彻底解决全村群众的生活用水问题,该村靠天吃水的现状将成为历史。
产业调优,发展才快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有产业调优,发展步伐才能加快。”刘书记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一是顺利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道口村山多地少,全村总面积2.16万亩,山林面积就占了1.4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6%。2008年,刘书记抓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一机会,在全乡率先完成了林改,彻底地改变了山林的管理模式,实现了分山到户,农民自主经营。这一举措,充分调动了群众经营山林的积极性。近三年来,该村群众高标准造林4000多亩,户平近20亩,使每家都拥有了一个不断增值的绿色银行。
二是积极引导和帮助群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刘书记根据本村实际情况,经多方考察,引进了先进的蘑菇种植技术,并建成了以道口村为中心的蘑菇种植基地;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发动群众种植了茯苓、百合等中药材。仅此两项,老百姓每年人均增收1200元。
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闲余劳动力转移。近年来,该村先后成立钢索木材运输队5个,有从业人员60余人;开办商店8个;发展汽车运输户19户。安排近 200人到铁矿企业上班,每人每月可得固定收入近千元。筹资50万元办起一个造纸厂,对楠竹加工剩余物进行深加工,安排劳力20余人。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0-11-15/22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