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黄土高原长出 “黄金土豆”


  “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十有九年旱,岁岁人发愁。”位于黄土高原西部的甘肃定西,曾以“苦瘠甲天下”著称。

  重庆媒体西部行记者日前走进甘肃定西时发现,这块干旱少雨的西部土地,如今却以马铃薯特色产业而闻名天下。马铃薯,已成当地老百姓名副其实的 “致富薯”。

  每年,定西至少有两万吨土豆供应重庆,有时候,重庆市面上土豆有一半都是定西的。

  定西土豆个头大长相好

  在定西,马铃薯又称土豆和洋芋,定西走上“土豆脱贫之路”,用当地人的话说,这是一次偶然。

  1995年,定西再次遭遇大旱,粮食大都绝收,唯有秋粮马铃薯收成不错。定西人研究发现,马铃薯耐旱、耐寒,需水季节刚好是当地雨季,而且黄土地里种出的马铃薯个头大、形状好、品质高。

  第二年,定西市“顺应天时,遵循自然”,提出了“马铃薯工程”。

  陈月兰是甘肃省安定区高峰乡贡马村六社农民,是当地土豆种植大户。

  陈月兰的家,在当地分外抢眼,6间崭新的砖瓦房,屋内屋外全是土豆的影子,锅里是土豆泥、卧室里放着土豆种子、屋外的窑洞里是土豆储藏室,他的儿子歌唱着“土豆是个宝,年年把收入保。”

  陈月兰依靠种植洋芋,还清了所有的债务,并为家里盖起了新砖房。

  像陈月兰这样的土豆种植大户,在定西并不鲜见。定西主抓土豆产业,土豆产业的发展给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带来了持续的收益,贫困群众每年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的纯收入达2000多元,占到农民年收入的40%以上。

  种植大王包专列运土豆

  刘大江是定西有名的“土豆大王”。

  今年40岁的刘大江,上世纪90年代从西北师范大学毕业后,回定西当了一名普通教师,因为替做土豆生意的亲戚担保贷款,“误入”土豆行业,结果将当初不起眼的小生意做得有声有色,

  成为当地有名的土豆大户。

  用专列卖马铃薯,这是刘大江的创举。

  2004年9月13日,刘大江组织的一列装载2760吨定西马铃薯的专列直奔广州大朗货场。定西马铃薯在广州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一下子提高到 50%以上。

  用专列送土豆,如今在定西已成家常便饭。

  延伸产业链加工淀粉

  “薯都”牌精品马铃薯,“金宇”牌脱毒种薯和专用型马铃薯,“兴达”牌、“千里雪”牌精淀粉和“三江”牌全粉……

  走进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的展示厅,定西培育的马铃薯品种让人眼花缭乱。

  定西市农办书记梁习玮说,投资达6800多万元,占地127亩,规模宏大的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是国家农业部的定点市场,现在它是定西农民的“聚宝盆”。

  “每年秋季,这里每天马铃薯的吞吐量达1800吨,现金流量达150多万元。这些真金白银活生生地流进了来自大山的农民兄弟腰包里。”交易中心负责人指着一车车个大、浑圆的“陇薯”,颇有信心地说。

  作为全国三大马铃薯集中产区之一,定西去年种植马铃薯316万亩,总产量451万吨。

  “定西的马铃薯正在延伸产业链,产品由初级粗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梁习玮说,定西的中小型淀粉加工企业现在有500多个,精淀粉生产能力已达25万吨,鲜薯年加工总量达135万吨,实现年加工产值6亿元以上。

  定西的淀粉产品已发展到精淀粉、速冻薯条、粉皮、薯丸、薯泥等10多个品种,远销北京、重庆以及泰国曼谷等国内外大中城市。

  本报特派

  记者 周睿

  甘肃报道

  记者手记》》

  马铃薯,是一支歌

  在定西,马铃薯俗称土豆和洋芋。在定西,不管田间地头,还是街头巷尾,处处都能发现土豆的痕迹,当地百姓练的是“土豆功”,干部念的是“土豆经”。

  当定西马铃薯上档成品牌后,于是,定西马铃薯品牌便演绎成———

  一支歌。歌名就是著名诗人成倬填词的《洋芋蛋之歌》;

  一组画。《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图片展》的几百帧画面,真实地记录了定西十年培育、锻造富民产业的艰辛历程;

  一台戏。大型地方剧《泛金的黄土地》,艺术地再现了定西马铃薯从救命薯———脱贫薯———致富薯的演变过程。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马铃薯 淀粉 品种 粮食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