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中国小龙虾之乡——潜江


       夏日的潜江,荷花映水,碧叶连天。
眼下,正是龙虾上市的高峰期。炎热的天气挡不住龙虾美食的诱惑,潜江市餐饮业每天可消费小龙虾15000公斤。小龙虾餐饮的火暴是近年来潜江小龙虾产业持续发展的表现之一。作为“外来物种”,潜江龙虾何以反客为主,成了潜江市特色产业?
“虾稻连作”外来物种成为养殖“新宠”
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原产于北美洲。1928年从日本传入我国苏北地区,经过近80年的繁衍生息,小龙虾的种群迅速壮大,现在已遍布除新疆、西藏以外的全国各地。上世纪80年代末,小龙虾进入潜江。
由于小龙虾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在市场上颇受欢迎。2000年春,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农民刘主权、褚红云在实践中探索出虾稻连作种养模式,即每年9、10 月份中稻收割后,在稻田里野生寄养小龙虾,利用稻田丰富的天然食料供小龙虾生长,次年春夏之交期间捕捞小龙虾。
2003年,针对龙虾市场前景广阔、发展优势明显的机遇,潜江市委、市政府敏锐地把发展龙虾产业纳入战略层面进行规划。组织水产专业人员先后到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全面考察小龙虾的养殖情况。在得知他们只是进行了一些技术试验而并没有大面积养殖成功的经验后,回来便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和积玉口镇的虾农一起探索虾稻连作种养技术,并请省里的专家共同进行研究。
通过3年的探索,潜江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一整套虾稻连作种养互生模式,并科学总结出了《克氏原螯虾与中稻轮作技术》,这项具有潜江特色的“虾稻连作模式”,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2006年,湖北省委把虾稻连作模式写进了省委的一号文件,在全省推广。短短几年,全省 “虾稻连作”面积突破200万亩,潜江市的稻田养虾也由2002年的几百亩迅速发展到2009年的18万亩。
“人工诱导”虾苗繁育在全国率先成功几乎与积玉口镇农民首创虾稻连作模式同步,我市小龙虾加工企业也迅猛发展。熊口的漆雕良仁、浩口的郑玉林等人以敏锐的眼光,抓住小龙虾加工出口的巨大商机,相继创办华山水产、莱克水产公司,将小龙虾系列产品卖往欧美,在国际市场上掀起了一股红色风暴,这使得小龙虾需求量猛增。
2005年,潜江市水产局高级工程师陶忠虎与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舒新亚等专家一道,在龙湾渔场建立了小龙虾种苗繁育基地,开展小龙虾的人工繁殖技术攻关。开始,他们采用注射外缘激素和摘除眼球柄等常规水产繁殖技术对小龙虾进行人工繁殖,但都没有获得成功。通过20多次反复试验,最后,他们通过人工改善生殖条件,成功创造了“五位一体”的人工诱导法。其主要技术是人工“控制光照、控制水温、控制水位、改善水质、加强投喂”,于2005年9月终于在全国范围内率先人工繁育出克氏原螯虾虾苗,填补了我国小龙虾人工繁殖的空白。当年,获得人工繁育虾苗1000万尾。
现在潜江虾苗繁育技术已由龙湾辐射到全市,并在莱克水产有限公司建成一座工厂化虾苗繁育基地。目前,该繁育基地种虾抱卵率普遍已达70%以上,最高达90%,今年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左右,幼虾可以实现批量脱离母体,年产虾苗1亿尾以上。
标准养殖推进龙虾产业化进程从2001年,潜江市积玉口镇农民刘主权等人首创虾稻连作种养模式以来,虾农们在长期养殖小龙虾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养殖模式,已由原来单一的虾稻连作模式发展到池塘养虾和油虾、虾鳅稻多样化养殖模式。其中油虾养殖模式可亩产龙虾200公斤,亩平获纯利润3000~4000元,可将虾稻连作模式的亩平收益提高3倍以上。
近几年,中央和省市财政加大了小龙虾产业的扶持力度,现已累计投入2.8亿元,建成了面积达25000亩的小龙虾标准化高效健康养殖基地。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500万元,建成核心养殖示范区16000亩。2009年,全市小龙虾野生寄养面积达18万亩,产量达到3.8万吨。
为推动小龙虾产业标准化进程,潜江市在全国率先制定了《虾稻轮作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技术规程》等标准体系,2008年1月,潜江虾稻轮作标准化示范区被纳入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一类示范项目。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效提升了潜江小龙虾的品质。特别是潜江制定的全国小龙虾加工系列标准,成功推动了欧盟对小龙虾的进口标准作出调整。科技研发打造世界“甲壳素之都”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连作 处理 轮作 总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