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德有这么一对夫妇,花了4年时间,让荒芜的建德原三河乡许家农场彻底变了样——800亩柑桔、30亩杨梅、10亩石榴、150亩李子、50亩鱼塘、1000平方米的养猪场和3座360立方的沼气池已经在那片荒山上扎了根,他们就是建德市三都镇的朱小凤和丁金水夫妇。
山上有果园,塘里有鱼鳖,圈里有肉猪;用沼气作能源,以沼液为肥料,以沼渣为饲料;农场内可观光可度假,游客们可上山赏花采果,可下河垂钓捉鳖……这些,是小凤和金水为他们的农场描绘的发展前景,4年前,他们就是带着这样的梦想从三都来到三河的。
4年前的许家农场还是一片荒山,没有路,出入得划船摇橹;不通电,照明得秉烛点蜡。农场里唯一的绿色便是那110亩桔园,那片桔园经过20年的粗放管理,品种老化,树型封闭,病虫害猖獗,产出的效益还不够支付工资,对于这片入不敷出的桔园,承包者早就无心经营,巴不得早日吹灯拔蜡,走人。但在小凤夫妻的眼里,那片荒芜的山岭就像一张纸,足以让他们尽情地作画,描绘他们心中的风景。他们相信,凭自己的能力,不仅能让那片桔园旧貌换新颜,还能让荒山变果园,而且还是一个生态果园。承包协议就这样签下了,而且一签就是30年。
小凤和金水是三都塘下山人,在当地都是有名的能人。丁金水是种桔能手,他们家的桔园就像是一篇“范文”,不断地被人解读着,而读过的人,都能从中得到启示。朱小凤则是个经营能手,她从提篮小卖到自己开店,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 一个有技术,一个能经营,夫妻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首先他们投资数十万元,修了一条路,把许家农场跟外界连了起来;再投入几万元,把电接通了,让荒凉之地有了光明;接下来,饲鸡养鸭垒灶搭锅,让寂静之地有了袅袅炊烟,有了鸡鸣狗叫,有了人气。然而,更大的动作还是对那片桔园的改造。
当时的桔园,棵棵桔树枝繁叶茂,有的桔树窜得比三层楼还高,采摘时得搭梯子。这样近乎原始森林的桔园,要想脱胎换骨必得大刀阔斧。那些天,看着小凤夫妇天天在桔园里锯呀砍呀,将桔树的直立枝全修完了,不少人替他们发愁,枝条砍得这么光,产量哪里来?把直立枝都砍了,桔子往哪里结?这些问题,都从第二年桔园的增产增收中得到了回答。经过深度修剪后的桔园,从表面上看枝条少了,但通风和光照条件得到了改善,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且果型大而均匀,总量并没有减少。而且桔园里光照充足,成熟期比原来提前了十多天,在市场上卖了个好价钱。
原本入不敷出的桔园,在小凤和金水的经营下,当年就有了回报,赚了18万。桔园的前任承包者不得不佩服地说:“还是三都的老板有本事!”
这件事,也让三河的桔农开了眼:原来,桔园是应该这样修剪的。
而以后发生的事,则让当地领导乐开怀:当时的三河有柑桔4000余亩,急待品种改良和技术引进,缺的就是像朱小凤和丁金水这样的能人。因此,小凤和金水的跨乡承包,已经不是一种普通意义上的承包,而成为一种技术、智力、资金的引进,能为当地的柑桔生产烧一把火,添一把劲。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朱小凤和丁金水又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桔园的品种改良。
在三都,当别人的桔园里还是普通柑桔唱主角的时候,他们家的桔园里生长的已经是形形色色的新品种了,有“象山红”、“日南一号”、“山川一号”等。
三都有的好品种,三河当然也得有。承包桔园的当年,夫妇俩就对部分桔树进行了品种改良,光是买嫁接枝条,就花了4万元。前后用了3年时间,他们把承包的110亩桔园的品种全部进行了更新换代。
听说象山职业学校有一只新品种柑桔“大分一号”,小凤立马就赶了过去。好不容易找到校长,说明来意。校长有意考考她,捧出一堆桔子让她品尝,凭口感辨品名。小凤剥开一只尝了,嗯,这只甜度高,果皮香,肉质鲜嫩,应该是“南香”。校长点点头。小凤再剥开一只尝了,嗯,这只汁多肉嫩,应该是 “深山伊予柑”。校长服了,说他们的好品种就得让懂行的人去种植。年初三,校长就派学校的老师来到建德,帮着小凤他们搞嫁接。小凤也舍得,500元一斤的嫁接枝条,掏钱时眼都不眨一下。直到现在,一有好品种,校长首先想到的就是小凤,不久前,他们又为小凤准备了2000株“新野”柑桔新品种。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0-07-02/16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