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的沙嘴墩。从这里往北就是巴丹吉林沙漠,4万平方公里的无人区,春季沙尘肆虐,夏天地面温度达50多度,冬天则到了零下 30度左右。因为生态恶劣,巴丹吉林沙漠也是一片无人区。但有一个人,却进入了这片无人区,并在这里创造了难以置信的财富奇迹。
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我们见到来接我们的主人公——柴在军。
还没聊上几句,柴在军的一次性火机就在裤兜里爆了。
记者:“什么东西?”
柴在军采访:“打火机烧着了。”
记者:“没事吧”
柴在军:“没事,没事。”
2009年6月30日,我们采访这一天的最高温度达到35度,每年这里年降雨量只有50到80毫米,而蒸发量则达到2400多毫米。炎热、干旱、少雨就是这里的特点。
今年48岁的柴在军是高台县人,十几年前在外地靠着物流,运输,积累了近三千万元的财富,对当地人来说,柴在军是一个从沙漠里走出去的传奇人物。然而就在1994年,柴在军却回到了这里,决定沙漠里淘金。
究竟什么吸引柴在军,让他义无反顾地走进无人区?
他又是凭借什么,在沙漠里收获了财富。
1994年春节,柴在军回高台县探亲,在距离县城十几公里的地方,家乡首先给了他一个见面礼。
柴在军:“黄沙就整个堆积在路上,你就过不去了。”
瞬间刮起的特大沙尘暴。将车都掩埋了,柴在军只好徒步走回了家,就是这次沙尘暴,从此改变了柴在军的人生。
几个月后,柴在军去东北看舅舅,舅舅是石油专家,柴在军与他聊起了在老家遇到沙尘暴的事。
柴在军:“他跟我说,找出什么植物,什么东西在沙漠里能够适应,什么东西能在沙漠里提高我们的效益,而且还能够节省水。”
舅舅向柴在军提到,沙漠里也有商机,比如以色列地处西亚沙漠边缘,自然资源匮乏,严重缺水,土质低劣,但是以色列利用先进的技术对农业进行开发,不仅满足了自身需求还有大量农产品出口。
回到高台县,柴在军找到了当时高台县土地管理局局长孙维新,提出在沙漠里开发一些农业项目的想法。
孙维新:“对这个地方进行治理,可以招商,一个是招商来了进行开发,再一个就是说,我们现在,有人开发我们迫切希望。”
听了柴在军的意图后,孙伟新报请政府同意,将巴丹吉林沙漠边缘一片将近三万亩的盐碱地和沙漠戈壁滩,无偿划拨给他。
虽然这其中有三分之一是盐碱地,三分之二是沙漠戈壁滩,但是无偿获得这么一大片土地,柴在军还是很意外。有三千万的积累做后盾,他雄心勃勃,决定用三年时间让这片沙漠见到效益。
柴在军:“当时算过账,算过账,我们投它个两三千万,要做它个像样的事情。”
1995年春天,柴在军将沙漠戈壁用推土机将沙丘推平了,在里面泼硫酸,埋猪粪,目的是中和土地的盐碱性,但是三年时间里这片荒漠,什么也没有长出来,直到第四年,三万亩地,只长出了一千亩苜蓿,柴在军尝试种植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都种不出来。
究竟靠什么才能在沙漠里赚到钱?沙漠里能种什么?
1999年,为了彻底弄清,适合沙漠种植的树种,柴在军决定去同样干旱地区考察。
柴在军开车用了43天,跑遍了周围9个省的102个县市,专走沙漠无人区地带,迷路是家常便饭。到了沙漠地区,常常要推着没油的车找加油站,有的时候没吃没喝了,只能把车舍弃后,去找水源和食物。就这样,经历了总里程2万公里,柴在军终于找到了他要的东西。
柴在军:“樟子松它是喜欢沙地,这个长的快的这个下面肯定是沙,长到土里面它就慢了,为什么呢,它就是这个土壤的这个通透性越好,生长速度越快。”
考察中,柴在军发现:有一种叫樟子松的树种,耐寒性强,能忍受-40—-50℃低温,适应性强,在养分贫瘠的风沙土上也能生长。
柴在军决定先培育种植这种樟子松,改变环境后再发展农业,仅仅培育近千亩的树苗就花了一千万的经费。
培育树苗前期,水是很关键的一环,为了得到充分的水源,柴在军想尽了办法。
柴在军:“这就是祁连山上流下来的。”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0-06-11/29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