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周小燕:换着花样做冰淇淋


 毕文彩被誉为全国著名的“龟鳖王”。从农民到高工,许多人说,毕文彩真是个谜!

  一.毕文彩第一次尝试特种水产养殖,就挨了一记闷棍。

  1975年夏天,年近不惑的毕文彩苦于生活的窘困,大胆决定走特种水产养殖之路。为此,他毅然辞去了镇水管站水管员的铁饭碗,卷铺盖回到他那“风扫地,月点灯”的三间破草房,当起了农民。

  当时的形势不允许个人搞养殖,时常有人来阻拦。有一次吵起来,情急之下,毕文彩穿着棉衣一头栽进深水河里。“不让养,我死给你们看!”

  所幸没多久,政策放开了,老毕信心百倍,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他给自己起了个“毕鳝龟”的名字,发誓干不出名堂,决不罢手。

  毕文彩买来25公斤鳝苗进行试养,没想到几个月中,鱼儿染上疾病,结果死的死,瘟的瘟,跑的跑。一时间,“老毕想发财倒破了财”成为乡邻们的笑话。

  回顾这段历史,老毕说:“失败的原因一是不懂防治病,二是不懂管理,没有防逃措施。这当头一棒打得好!打得我开了窍。从那以后我就认识到办事情要靠脑子,搞养殖要靠技术。”

  二.养龟鳖在当时是冷门,要找这方面的书刊资料十分困难。怎么办?只有靠自己慢慢实践、揣摩。

  老毕的衣兜里开始揣着本笔记本,他把白天观察到的情形和一些想法及时记下来,有时夜里冒出什么念头,也立刻起身去记。这一记就是 20多年!《龟鳖日记》写满了20本!

  为了解鳖龟的生活习性,找到人工养殖的窍门,毕文彩吃足了苦头。夏夜,他穿着短裤蹲在一米多深的池子里,用水草遮挡全身,只留眼睛盯梢。蚊虫逮着他总能吃饱喝足——他不敢拍打,生怕惊动面前的龟鳖。几个月下来,他泡肿的双腿上,满是水虱咬的红疙瘩,人瘦了一大圈。为了准确把握幼苗安全越冬所需的温度,他像呵护婴儿一样,把小龟带进被窝,用温度计测量温度。他买来大小几十个缸,每个缸里放进龟鳖,人为地营造不同环境,对比考察它们的反应……

  终于,老毕摸索出了一套生态养殖的路子。

  老毕在建好水池的同时,利用破罐砌假山、造穴洞、铺沙滩,在池旁栽树种草,通过人工方法营造出适宜龟鳖们快速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他还创造出生物链式养殖方法:把水池分为三级,在一级水池中养黄鳝,放入水浮萍,净化水质;在二级池中养福寿螺和鳖,让一级池中繁殖的水浮萍流入二级池,给福寿螺提供饲料,同时福寿螺又成了鳖的美味佳肴;在三级池中养鱼,一、二级池中的残食流入三级池,成了鱼的适口饲料。经过三种池筛选过滤后的动、植物残渣,为蛆、蚯蚓的繁殖创造了良好条件,而蛆、蚯蚓又为黄鳝增加了蛋白质饲料。这样达到了“一房点灯房房亮”的效果。

  生态养殖,使老毕的龟、鳖成活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三.有人说老毕搞养殖,走的是三步曲:别人没搞时,他第一个搞;等到搞的人多了,他又集中精力主攻乌龟;养龟的人多了,他又一门心思钻研发展特种名贵的龟种。目前全国有24种龟,老毕就有18种6万多只,每年自繁达5万多只。

  为什么每次他都能准确决策,领“风气”之先呢?老毕说全仗了他的一张“科技网”。

  搞养殖跟办企业是一个道理,不充分把握市场信息,肯定不行。这些年里,老毕带着他的龟鳖跑遍了全国3/4的大中城市,每到一处,他都要想方设法与当地的专家、教授、养殖大户接上头,取经问道,交流探讨。他先后与省农大,省淡水研究所、广东水产学院、上海水产大学、杭州水产研究所等30多家科研院校建立了联系。同时,他还与分散在全国各地的1400多名学生保持着热线联系。老毕自费订阅了20多种专业报刊杂志,多年来他养成了每天看书学习不少于2小时的习惯,以了解市场,寻求知识。

  专家、学生、报刊成了毕文彩受益匪浅的“科技网”。1997年夏天,他在无锡庄前与当地的药材公司经理闲谈,说到用西药四大霉素治龟鳖常见病成本太高,改用尖黄、黄苓等中草药熬汁下药,效果不错。对方却建议可将中草药粉碎后直接撒入池中,既保留了药性,更减少浪费、降低成本。老毕连说好,实践后就一直沿用此法。

  如今,老毕的养殖场占地4000多平方米,养殖场里的龟鳖很多,有的非常名贵,每年的养殖效益都颇为可观。至今年初,他的固定资产已近150万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饲料 浮萍 黄鳝 筛选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