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猪圈里走出的蛙王


  于新:“母蛙你看在它这个手上就能看出来,它这个手上没有婚姻垫,公蛙手上就长有婚姻垫,它长得5个大黑疙瘩,这都是母蛙,就能通过这个判断出来,再一个就是通过肚皮,母蛙的肚皮是黄色的,秋天卖母蛙的时候这个100元1斤,公蛙只能卖10元钱,所以从我们养殖来讲不能养殖公蛙。”

  到了秋天于新的林蛙有90%都顺利的活下来了,于新没想到买来了的技术不成功,自己在一个破猪圈里却把林蛙养成功了。

  于新:“当年咱们就回来1万多块钱的本钱,就觉得这个事业咱们走这个道走对了,就是说咱们看到看得没错。”

  于新认为自己的养殖技术已经成功了,2002年,于新把赚得1万元钱全部都压上去了,他模仿猪圈的环境建了2栋大棚,每栋大棚里建了20个水泥池,放了10万只蛙卵,可到了秋天活下来的又不到5%。两年都是在室内环境养殖,为什么差距就这么大呢?经过反复对比,他发现自己水泥池内的瓦片坏了事。

  于新:“这个瓦你看很明显,这蛙在瓦地下,它愿意在这个阴凉的地方趴着,蛙密度高,你看瓦都是一块挨着一块,我打药只能打到瓦上,你打不到蛙体上,所以你打这个药大部分也是白打。”
  上一年在废猪圈养殖林蛙的数量少,发病几率低,所以蛙池内铺的瓦片没有给蛙病防治带来影响。于新还发现自己新盖的大棚,没有像原来在废猪圈养殖那样在水泥池内铺上塑料布。没想到这一小小的疏忽也成了一大败笔。

  于新:“这个水泥地不是挺干净的吗,是啊你看这水泥地挺干净,你用手摸呢它就像锉似的,这个它非常磨,你看蛙这个皮肤呢,它来回蹦来回走,容易把它前边的小爪碰破,破了以后细菌就进去,进去就发病,一发病它容易发传染病,传染病就一个传一个。”

  于新又一次栽倒在蛙的病害防治上,林蛙养了三年赔了三年,他还不死心,因为毕竟以前曾经成功过,他把水泥池重新铺上了塑料布,但瓦片的问题怎么解决呢?因为林蛙的生长必须有遮蔽物。

  于新:“它这个习性永远也改变不了,你在一点遮蔽物都没有的情况下它就聚堆了,一个压一个这个时候它就要发病了。”

  把用做遮蔽物的瓦片替换掉成了耽误之急,一次于新发现邻居家堆了很多玉米秸秆,一下子就来了灵感。

  于新:“它有两大特点,一个是它表面光滑,它不刮蛙的四肢,它就不引起病。”

  于新看中玉米秸秆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玉米秸秆的价格低廉基本上不算什么成本。

  于新:“要是从农村来讲,家家都有苞米地,这个杆都是喂牛,或者把它烧火了,收这么一根三分钱。”

  于新经过计算,铺上玉米秸秆花费不过100元,这个办法果然见效。2003年,他养殖的10多万只林蛙绝大部分都活了下来,邻村的姚志宏看到于新养殖林蛙成功了也模仿起于新建了一栋养殖大棚。

  集安市热闹乡文字村村民 姚志宏:“本身我们生活在这个地方山上就有野生的林蛙,野生的林蛙现在越来越少了,寻思人工养殖林蛙也是个挣钱的道,这个就是当年回本钱,第二年就是见效益,特别是我几年再孵化点蝌蚪的话这全都是净赚的了。”

  慢慢地周围的村民中有许多人都学会了于新的养殖技术,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林蛙销售,他所在的集安市是长白山区著名的旅游城市,外地人到集安旅游总是要尝一尝这个当地的特产,所以饭店的采购量特别大。

  饭店经理:“到咱们饭店来吃林蛙的人多吗?吃得人多,凡是外地来的客人,和本地的人买点林蛙都吃了。像我们这个酒店一年采购量需要4,5千斤,或七八千斤,做好了我们这个一斤就是180元钱,收购是120到130元。”

  2003年,于新把10万只林蛙全部卖给了本地的饭店,净赚11万元,他成了当地第一个靠人工养殖林蛙赚钱的人,名气越来越大,不久一个姓王的土特产品经销商主动找上门来。

  土特产品经销商 王立伟:“外地到这收购土特产的人特别多,来了以后吧都找我,我也是个中间商,我也是各地收,看谁家好就上谁家定,产量多啊,他毕竟有货源,我需要大量的货他能供应上我,这是最主要的。”

  从此于新开始给王老板供货,通过王老板于新把林蛙销售到了周边市县。2005年夏,当记者来采访时王老板又来了。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成活率 酸雨 玉米 大棚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