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产到户”使他滋生养鱼念头
提起如何走上养鱼的道路,易继东现在还记忆犹新:“我没有什么文化,那个时候饭都吃不饱,哪里还有钱去读书,现在的条件好了,家长都盼望着子女能多读书,有多一些文化。”
他说:“我刚结婚不久,就开始实行包产到户。这个政策好啊,不用再搞集体吃大锅饭,我就分到了家里的一头猪、一辆自行车和集体分给的 1.2亩地。”尽管穷,老易却有了奔头。他想:如果把这1.2亩地拿来种粮食,收来的粮食只能吃上半年就又要向他人借粮食了,那个时候粮食才一两角钱一斤,而鱼肉却是3元钱左右一斤,也就是说一斤鱼肉可以买30斤粮食,那么一百斤鱼肉就可以买到3000斤粮食,倒不如把这1.2亩地用来养鱼。说干就干,老易和他的妻子自己动手,把1.2亩地改造成为鱼塘。
没有本钱 他从下河摸鱼卖起家
鱼塘是改造好了,鱼苗从哪里来?这又是困扰老易的一个问题。为了筹钱,老易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先下河沟摸鱼卖,等凑到了本钱再养鱼。“我从小就喜欢到河里去摸鱼,这也算是我的一个兴趣了。”老易开心地说,他是个摸鱼的能手,在河沟里看到的鱼,都不能逃出他的手掌心。“我一天至少可以摸到两三条鱼,就有7、8斤的重量,然后我就叫我的老婆拿去卖,我就又去摸鱼。”为了筹钱,在白马镇的大大小小的河沟里都能看到他摸鱼的身影。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有一个不平凡的女人。老易的妻子李群英提起和老易一起创事业的那段日子,幸福地笑了:“有苦有甜!”为了帮助老易卖鱼,李群英每天都会骑着分家分来的自行车骑上好几个小时到乐山市里和峨眉去卖鱼。虽然每次只有两三条鱼卖,但都会有20、30元的收入。李群英说,为了筹钱,他和老易平时都会省吃俭用,她出去卖鱼的时候都会带上一点馒头,饿了就就着自己带着的一瓶水啃一口,就连她生第一个孩子坐月子那段时间都舍不得割一斤肉吃。“就这样,我们一分钱、两分钱、一角钱、二角钱好不容易攒上了800元钱。”
艰难起步 他发现另有商机
有了800元存款,心里踏实了很多。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在老易准备拿这些钱去投资养鱼的时候,仅六个月大的女儿却生病了,而女儿这一病几乎花光了所有的钱。“从医院给女儿治病回来,我们就只剩下一块钱了。”
老易的梦又破灭了
“没有了本钱,我想到去当时的井研大佛鱼塘去做事情,这样可以赚点钱来养家糊口。在成家之前,我经常去那里,看别人养鱼。那个鱼塘有10 几亩吧,我就去那里做事,一来可以学经验,二业可以学技术。就在那里,我喜欢上了营销这个工作,因为我发现营销比养鱼赚钱。”就这样,对养鱼很有兴趣的老易又转头学起了销售这个工作。而且干这个营销工作一干就是24年。“我就是在井研大佛帮他们搞销售,学会了很多的销售的诀窍。”在井研大佛大佛干了一段时间,老易就把挣来的钱拿来买了700多斤鱼,便是由于养鱼技术缺乏,这700多斤鱼基本死光。“我们又不得不借粮食来过日子。”
面对失败,老易又该如何选择?放弃还是坚持?
“继续干下去,我一边在井研大佛鱼塘从事营销,一边照料家里的鱼塘。我没有什么知识,但我在井研大佛鱼塘学到了经验,我就用这些经验来养鱼。”
功夫不负有心人 养鱼梦终成现实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7年,他养的鱼亩产500公斤,赚回了“第一桶金”,于是他大胆承包了100多亩水库来扩大养殖规模,家里的人手不够了,他还雇了几个人来帮他养鱼。就这样,他的生意是越做越大,周围的相邻也来向他讨取致富经。
在他的带领下,60多户乡邻干起养鱼这一行。而他自己的鱼塘每亩产量也从800公斤上升到1000多公斤。为了开辟市场,易继东把白马的鱼运到成都市场,这种无污染的丘陵淡水鱼深受消费者欢迎,商贩们纷纷向他订货。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0-01-28/14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