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女蘑菇栽培大王--鲁中祝


  鲁中祝,一米六六的个头,齐耳的短发,能说会道,乐于助人,看一眼便给人留下精明能干、办事果断的美好印象。她,常说这样一句话:我是在党的惠民政策鼓舞下富裕起来的,要致富,一靠党的好政策,二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三靠勤劳的双手和睿智的头脑。她倾心研究食用菌栽培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着,成为淮南市首屈一指的蘑菇种植带头人,也是远近闻名的蘑菇栽培大王。

  在她的印象中那时家里穷得叮当响,除3张床一个箱子,没有别的家具,一家9口人3间房子,姐妹5个,穿的衣服都是大人的旧衣服改的,那是补了又补,没有菜吃就上山挖野菜,平时姐妹5个很长时间吃不上一顿荤菜,吃的都是从田野里挖的野菜,要是烧一顿荤菜,也只能看着弟弟吃,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上荤菜,上学的书包都是父母的旧衣服改做的,姐妹5个一个接着一个背,那书包补丁摞补丁,在当时能有这样的书包背,在同学中也算是幸福的了。这是改革开放30 前,农村真实写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土地承包分到户,农民土地经营有了自主权,她家开始种植小麦。细粮走上了她家的餐桌。细粮管吃饱成为了现实。

  穷则思变。对于鲁中祝而言,饱暖之后也思改变。白面馒头可以管吃饱了,可兜里没钱又成了犯愁事。那时她还在读书,父亲是学校教师,母亲养兔发展副业,她给母亲做帮手,刚开始两年效益很好,后来由于经济滑坡,兔毛卖不出去,她和母亲便放弃了养兔。但她始终都想运用自己的智慧,靠党的好政策踏实地干一些事情,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

  起家创业初期,野生蘑菇转化家庭人工种植的这个想法改变了她一生。凤台县李冲回族乡,处于山坡丘陵地段,多野生菌生长,春秋两季,许多农民以采集野生菌出售为主要的经济来源,但野生菌季节性强,时间也较短。当时她就想,把野生菌栽培成人工食用菌,一年四季都能生产就好了,这样就能变成钱,改变家庭的贫困。于是她把想法与母亲和父亲商量,却遭到一家人的反对。她的母亲说:“蘑菇本来是山上长的,哪有人能种出来的,家里也没钱给你折腾。”

  想创业的鲁中祝想法受到了打击,她知道家里确实没有钱。于是她寻找挣钱的路子,凤台县广播电台招聘通讯员,当通讯员挣稿费。省吃俭用,用攒下的钱购买了食用菌书籍学习。刚开始,她从山上找无毒的野生菌进行生产技术研究,后来在同学的帮助下到浙江拜师学艺。

  由于孜孜不倦求学精神和真诚所感动了善良的师傅,不但免去她吃住,还把培植食用菌的知识都传授给她,临行时又送给她2只试管及菌种。回到家后,她又借了200元购买了一些实验设备,经过无数次试验,食用菌实验终于成功了,她就用家里的1分多地开始培植,长势喜人。收获后,随之而来的销售问题却给她带来了压力,当地的许多老百姓都不认,她整天为此发愁,为把蘑菇销出去,她就想办法把食用菌营养价值、烹饪方法编成小册子,上街宣传散发,消息传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令她想不到的是,很快得到了市民认可,大家都争相去购买,一分多地的食用菌很快销售一空。现在她的食用菌销售不但得到当地人的认可,还销往南京、上海、合肥等地,从当初她以200元、一分多地起家,发展到现在的30多亩、年收入达20万元。

  鲁中祝越来越知道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如何把科学种植蘑菇这个朝阳产业做大做强,摆在新型农民的面前,必须投入大量的科学技术。2007年年底她自筹资金50万元,成立了凤台县真菌研究所和食用菌科技培训中心,配置了制种室、培养室、接种室、办公室、高压锅、装袋机等设备,并建成了占地30亩的食用菌研究繁殖基地。

  20多年了,鲁中祝从一个食用菌种植的青年农民,成长为村里的现代新型农民技术员,鲁中祝体验了一番别样的生产、生活方式,她把蘑菇变成了朝阳产业。“不种小麦照样吃‘细粮’,是市场经济带来的想不到的变化”,鲁中祝说。“食用菌研究种植不仅是个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面对市场。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食用菌 蘑菇 小麦 制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