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桑蚕织出锦绣路 农民科技致富女状元李霞


        九年前的李霞,是滦县一名普普通通的农妇,今天的李霞,是拥有大规模桑蚕实验农场的致富女状元。经过九年的艰苦创业,凭借勇气、勤奋和坚持不懈的毅力,李霞实现了精彩的人生跨越,用桑蚕产业为自己和乡亲们编织出了一条锦绣之路——

        缘结蚕茧兴建桑蚕农场

  1989年,19岁的李霞被招工到滦县丝绸厂当了一名缫丝女工。三班倒的工作虽然辛苦,但看到一根根晶莹的丝线从洁白的蚕茧中抽出,李霞的心里总是充满喜悦。然而这种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3年后,县丝绸厂经营不景气,李霞无奈地离开了。

  生活沿着既定的轨道前行,李霞结了婚,先后生下两个女儿,不甘贫困的她在家乡开了一家小饭店,生意不错。虽然日子过得平静丰足,但李霞的心里却常常感觉空落落的,在丝绸厂工作的情景不时在她脑海中浮现,这种桑蚕情结使李霞一直想要从事和桑蚕有关的行业,却苦无良机。

  1999年初,机会出现了,滦县东安各庄镇赤峰堡村东一片荒芜的桑园要对外承包。听到这个消息,李霞夫妇兴奋得一夜未眠,第二天一大早就骑上自行车去看那片离家十几里的桑园。

  经营桑蚕农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投入大,见效慢。一时间,村民议论纷纷,“瞎折腾个啥,老老实实种点花生、玉米多好!”,“李霞两口子要败家咧!”但李霞决心已定,她和丈夫兑掉了饭店,拿出全部积蓄开始创业。李霞给桑园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绿叶桑蚕实验农场”,她相信,眼前这片荒芜的土地很快就会被碧绿的桑叶覆盖。

  困难重重创业路历经坎坷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很残酷。

  因为不懂技术,两年间,李霞连续6次从南方引进桑苗,可一株都没有成活,养的蚕也因为缺乏足够的桑叶而未能吐丝结茧,五十多万元的投入没有获得一分钱收益。为了维持农场的经营,李霞夫妇借遍了亲朋好友,欠下一屁股外债。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拿不出买盐的钱。

  要债的堵上了门,没钱还债的李霞和丈夫带着不满周岁的小女儿住到了山上一个废旧的弹药库里,两年都没敢回家过年。巨大的压力使丈夫一度精神颓废,打起了退堂鼓,而倔强的李霞却认为,开弓没有回头箭,再难也要坚持下去。

  多次失败的教训使李霞认识到专业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她开始了艰难的求师之旅。

  2001年正月刚过,李霞夫妇带着东拼西凑来的一万多元钱远赴江苏镇江,向中科院蚕业研究所著名桑蚕专家潘一乐教授求教。但潘教授并不相信来自北方农村的个体农户有实力搞桑蚕养殖,因而拒绝接待。李霞夫妇在潘教授办公室的门口整整守侯了两天两夜,一遍遍向工作人员诉说自己发展桑蚕产业的决心和信心,程门立雪般的恭谨与执着,终于感动了这位老专家。潘教授破格从试验田里低价卖给李霞3000棵优良品种——金十桑苗,并派一名老师跟着她返回实验农场,手把手地教她技术和管理。由于改进了技术、采用了科学的管理方法,此次引进的桑苗全部嫁接成活,李霞的农场当年就实现了赢利。

  第二年春天正是养蚕的好时节,李霞夫妻想大干一场,可是借来的钱早就用得精光。正在李霞为资金犯难时,一位好心人告诉她,可以到县妇联问问有没有扶持农家女创业的小额贷款。抱着一线希望,李霞向妇联领导讲述了自己的创业经历,妇联领导被她执着的创业精神打动了,通过积极协调、多方联系,先后为她争取到了3万元打井资金和5万元低息贷款。

  有了技术和资金,农场的经营如鱼得水。李霞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是不断加大投入,进行桑园的扩建和厂房的改进,逐步建立起集育种、植桑、采叶、养蚕、烘干、储藏为一体的生产线。从2005年开始,李霞又陆续承包了耿庄子村和王官营村的2000多亩荒山,全部栽种了桑苗,农场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

  如今,李霞夫妇不但拥有占地272亩的桑蚕养殖基地,2000余亩桑园,能够储备干茧100吨、鲜茧200吨的茧库,而且又在去年建成投产一家年产量3000条的蚕丝被服厂,建立起产、供、加工、销为一体的产业链,年纯收入超过60万元。

  痛失爱女母亲永远的歉疚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桑叶 蚕茧 土地 玉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