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遵化东新庄:双孢菇"串起"产业链


       一个个小小的双孢菇,让农民烧得遍地狼烟的庄稼秸秆和弃置路边的牛粪身价倍增,成为了抢手货。如今在遵化市东新庄镇,双孢菇生产带来了越来越大的示范效应,成为东新庄镇运用循环经济理念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的一把金钥匙,小小双孢菇串起了农民增收产业链。

  新理念破解食用菌生产“瓶颈”

  东新庄镇是传统农业大镇,耕地面积达6.4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和蔬菜等农作物。近年来,全镇22个村中就有20个村发展了食用菌生产,成为华北地区香菇生产基地之一,全镇食用菌生产规模发展到3000万棒,农民靠它人均年增收约1500元。

  但是,该镇食用菌发展品种主要是以香菇为主,香菇以硬杂木打碎的木屑为主要原料,一根菌棒大约需要木材1.2公斤左右。算总账,全镇食用菌栽植每年要消耗木材3600万公斤,折合成6万立方米木材。随着原材料紧缺,价格不断上涨,香菇生产成本每平方米增加到80元,高成本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

  食用菌属于绿色无公害食品,市场前景广阔。镇党委书记崔嵘介绍说,要发展食用菌产业,就必须改变目前单一品种格局,用循环经济理念拓展农民增收途径。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考察,他们发现双孢菇菌种非常适合在东新庄镇推广发展。

  双孢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鲜菇蛋白质含量为35%至38%,营养价值是蔬菜和水果的4至12倍,享有“保健食品”和“素中之王” 的美称,俏销国内外市场。栽植双孢菇的主要原料是非常廉价的秸秆和动物粪便。与香菇相比,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作为传统的农业大镇,东新庄镇每年小麦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玉米种植面积3万亩,牛存栏4000多头,能够为双孢菇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料。崔嵘说,推广双孢菇种植不但解决了全镇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原料问题,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在农村形成“农业生产——畜牧养殖——双孢菇生产——无公害蔬菜种植”为一体的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为农民的增收搭建了可持续平台。

  为了发展推广双孢菇生产,2007年以来,东新庄镇出台一系列奖励扶持政策,农民每建一个标准大棚给予菌农1500元奖励,并由镇党委、镇政府帮助争取小额贷款。同时,他们还聘请北京农大、省食用菌协会专家集中为菌农授课。

  在东新庄镇南营村,王海涛家第一个建起了双孢菇大棚。3月7日,笔者在他的3个大棚里看到,雪白的双孢菇钻出菌床,如同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银。王海涛介绍,这些双孢菇的培养基,主要原料就是牛粪、秸秆,一个双孢菇大棚菌床面积在1000平方米。1年利用秸秆1万多公斤,相当于100多亩地的秸秆产量,利用牛粪150立方米。按照一般生长形势,1平方米菌床可以产双孢菇10-15公斤。如果按照每公斤双孢菇售价5元的保守价来估算,自己用1年就可以收回成本,而且每个大棚还能带来丰厚的利润。

  在王海涛的双孢菇大棚里,笔者发现一个与其他食用菌大棚不同的地方:双孢菇菌床分为上下6层,利用空间非常充分。有关技术人员介绍说,建一个双孢菇大棚相当于原来的6个大棚的面积,立体栽植使宝贵的土地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无形之中解决了与种植业争地的矛盾,为全镇食用菌发展拓展了空间。在王海涛的带领下,东新庄镇的南营村、西庄村农民先后建起了30多个双孢菇大棚。仅此,就可以节约土地150多亩。

  推广双孢菇受益的不仅仅是菌农。在东新庄镇,感受最深的要数东新庄村养牛大户孟凡功了,“前两年,这些牛粪很少有人用,一汽车也就卖20块钱。现在生产双孢菇用得上,牛粪也成了抢手货,最多时一天有七八辆汽车来这里运牛粪,价钱也涨到了每车40元。”村民王金荣说,原来的玉米秸秆可以卖给养牛户一部分,但是大部分都堆放在街道两边或者地里。现在自从推广双孢菇以来,秸秆都可以卖钱了,不管卖多少钱,对农民来说都是一笔收入。据有关人员测算,每公斤秸秆卖两毛钱,1亩地的秸秆农民大致可以卖近400元。

  牛粪、稻草等在王海涛等菇农手中,上演了从几乎一文不值到身价百倍的传奇。而这还远远不是农作物秸秆在食用菌产业链中的终端价值。据了解,双孢菇采完后,培养基经过简单的微生物发酵,就能变成营养价值极高的腐质土,撒到农田或者运到该镇的2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中,就等于营造了一个多层次的农业生态系统。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食用菌 大棚 香菇 农民增收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