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张海龙:不当所长当“牛倌”


        追求,人人都有,关键是追求什么?是金钱,是名利,是享受,是地位,还是为社会多做一些贡献……武强县青年张海龙,孜孜追求的是后者,让青春在事业中闪光。

        今年31岁的张海龙,出生在武强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军的经历使得他敢打敢拼。复员后,由于在部队的出色表现,被安置到当地司法所工作,由于成绩突出,很快被提拔为副所长。一心为了家乡富裕的他,毅然决然办了停薪留职。机会总是眷恋有准备的人。县里修公路,他就此开起了加油站;政府提出“畜牧富民”的政策,他积极响应。如今的他与他的河北玉乳泉奶牛养殖有限公司已带动当地260余户农民圆了致富梦……

        在部队大熔炉里经过三年的锤炼,1999年,张海龙复员回乡,被分配到武强县孙庄乡司法所工作,不久便因工作突出升任司法所副所长。这让许多同事极为羡慕,而张海龙却不以为然,因为在他的心里一直想的是要干一番大事业,为家乡脱贫致富多做一些贡献。

        2003年,武强县要修一条贯穿北部到西南部的大公路,公路正好路过家门口。这让他看到了机会,修上公路后,来往车辆肯定需要加油,如果建个路边加油站,肯定会给大家带来许多方便。于是,他毅然停薪留职,拿出部队复员时的7万元,又东挪西借地凑了20多万元,建起了一个加油站。他和爱人孙琼琼以优质的服务,温暖着十里八乡的乡亲和来来往往的客商。

        然而,总想干一番大事业的张海龙,并不满足于加油站的业务兴旺,他一直在捕捉信息寻找能造福一方的大项目。2008年春天,县委县政府提出“畜牧富民”的农村发展战略,县域内养肉鸭、养奶牛为主的养殖业蓬勃发展,张海龙决心抓住这个机遇,建一个初具规模的奶牛基地,但在当地跑跶了许多天,场地的问题却一直解决不了。正当他走投无路之际,从武强县东南部的吉屯村传来了一个信息,该村有片水源条件差的土地想向外流转,这对张海龙来说真是瞌睡碰上了枕头。他急忙奔赴到离家50里外的吉屯村,进行现场考察。这一带20多个村庄,历史上都是传统农业村,规模种植业和规模养殖业都十分薄弱,听说他想在这里建个大奶牛场,村干部和村民们都支持,仅6天的时间,他不仅与吉屯村达成了承包180亩土地的协议,还办清了各种手续。

        家里人听说他到外乡镇创办奶牛场,从爱人到父母都反对,最担心的是赔钱收不了场。的确,对于刚刚而立之年的张海龙来说,也确实有点难,长这么大,甭说养奶牛,就是一般的牛也没有喂过。但他却坚信有党的富民政策,有政府的扶持,只要不怕困难,脚踏实地地创新实干,就一定会成功。

        以青年人的血气方刚和在部队磨炼出来的时代精神,说干就干,他把加油站交给妻子管理,从2008年6月便冒着酷暑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奋战,土建工程,采购设备,进购奶牛……一环紧扣一环,短短3个月的时间,一个占地180亩,固定投资450万元的“武强县第十一扶贫奶牛基地”落成了。这期间,他以破釜沉舟的精神拼搏在工地,渴了喝口水,饿了啃块馒头,困得实在睁不开眼了,就蹲在车间工地打个盹……创大业的精神激励着他勇往直前。这期间,他心里装着的是如何创一流的理念,琢磨的是要以先进的设备、工艺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采奶设备选用中美合资的上海永济挤奶机,并从北京奶牛协会引进最先进的监控管理设备,还按照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以“托牛所”和公司加基地的方式运作,把“武强县第十一扶贫奶牛基地”改为“河北玉乳泉奶牛养殖有限公司 ”,吸收奶牛户建起民主管理、效益分红的“武强龙飞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时间不长一期工程便进驻了500多头奶牛。在半年的时间里,70多个入社的奶牛户平均每头奶牛分得1700多元的红利。而且,玉乳泉奶牛养殖有限公司被评为“衡水市标准化样板小区”,被伊利集团定为诚信业户,每斤奶高出市场价一角钱全部收购。

        旗开得胜之后,张海龙乘势而上,今年以来又以企业家的胆识走了四步棋:一是扩大规模,奶牛入住增加到了1000头,加入龙飞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社员达到近600人;二是强化科技兴场,定期聘请专家教授到公司传授现代化的养殖技术;三是高薪从河北农大聘请了4名专业大学生,负责奶牛公司的防疫、检测工作;四是实施奖惩严明的管理制度,对每个饲养小组单独立档,对每头牛每天的产奶实行微机管理,做到饲养管理人员与效益挂钩,最多的月收入可达 2000元以上。短短一年来,利润达160万元,并带动了260户农民靠养奶牛或到公司打工走上了致富道路,还使这一带的农民靠销售玉米秸秆增加收入80 多万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奶牛 土地 畜牧 传统农业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