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是云南省晋宁县的一位普通菜农,曾在昆明做了8年蔬菜批发生意。几年前,由于卖菜这一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他的钱越赚越少。李有看着那些从四川等地到云南做生意的弟兄在昆明卖菜赚钱,靠的是勤奋,心想自己本乡本土,咋就不能整出点当地的优势来呢?
家在山区农村的李有在昆明卖菜多年,最了解城乡之间的差别和各自的需求。比如,乡下人过节急着回家团聚;城里人过节却离家出游;城里人用野菜招待贵客,而乡下人把野菜剁碎喂猪喂鸡;乡下人说人乡随俗,城里人说,跟着感觉走。李有看着村里青年到城里打工赚钱,村子里的农家乐赚的又是城里人的票子。家乡山青水秀的野菜遍地都是,而城里人就是喜欢这些野菜,我为啥不跟着感觉走。想到这里,李有心里一亮堂,有了主意。于是李有仔细进行市场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喜欢上了吃野菜。李有纳闷,不少野菜在饭店里卖得比荤菜还贵。山里有那么多野菜,村民一般都采来自己吃,采不完的,过了这两个月就长成草了。如果他们能把野菜全都拿到城里来卖,不是一笔很不错的收入吗?为什么没有人做呢?
很快,李有找到了答案:一是野菜的季节性太强,一般都只有一两个月时间,比如青蒿菜,一过清明节就全长成青蒿草了;二是野菜不容易存放,再加上山区交通相对不便,考虑到成本,一些偏僻山区的村民不愿把野菜拿到城里卖。
找到了问题的原因,下一步就是如何解决了。在李有看来,山区庞大的野菜资源是大自然赐予的天然宝贝,山里人或许很熟悉,但城里人却知之甚少。卖菜多年,李有知道天然野菜在城市里有不小的市场,目前常常有大的饭店同他预约野菜品种。他决定利用本乡本土优势,抢先占领这个市场。
这几年在市场摸爬滚打,李有听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人无我有,人有我鲜”。于是几年前,李有在昆明东华农贸市场开了野菜集散店。用李有自己的话说:“山里的野菜种类很多,这些天然野菜在野外是棵草,不值钱,但利用好了就是块宝。”每到野菜生长季节,村民就到山上、田间采摘。山区有很多白参、地木耳,以及四季生长的时令野菜,一场雨过后,满山遍野都是。
李有算过一笔账,如果每位村民一天采摘2公斤野菜,10位村民就有20公斤,100位村民就有200公斤……如果能将这些“散户”手中的野菜集中起来,统一收购,当天就运到城里进行加工处理,既能降低成本,又能保证野菜的新鲜,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想到这里,李有喜从心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李有开的民间野菜集散店开张了,取名为“绿色之宝”。集散店里汇集了昆明各地几十种天然野菜,如紫藤花、马齿苋、竹节菜、刺五加、地木耳……这些野菜经过加工处理后,延长了保鲜时间。李有的野菜“绿色之宝”也越开越大,订菜的餐厅和饭店越来越多。过去一块卖菜的同伴纷纷投来羡慕的眼光,李有心里好高兴。
李有在占领东华农贸市场野菜集散店之后,又到野菜资源丰富的山区设立野菜收购点,并组建一支经纪人队伍,专门负责向各县村民收购野菜,把当地山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李有还在家乡建立一个野菜标本园,把各地的民间野菜收集起来,制作成标本,标上名称及人们对这种野菜的不同叫法,包括烹饪、食用方法等等,让城里人也了解更多的野菜。随着李有经营有方,“绿色之宝”也越开越红火。
如今,李有把野菜业做强做大,他和种植户联手,把野菜当作一项产业来开发,不断研究野菜的人工栽培和深加工技术。他还把有关野菜籽种送到适合生长的地区,请种植能手在大棚种植,订单收购。他把收集起来的荠菜、苜蓿、马齿苋等野菜送到城里饭店,1公斤能卖到10多元,一年下来,和他联手搞种植的农户,每亩大棚种植野菜比种一般的蔬菜人均增收3000多元。目前,李有同城郊农民联手人工栽培各种野菜,一年四季都可上市,除满足本地市民的菜篮子外,他的野菜还直销到北京、广州等大中城市,成了昆明东华农贸市场赫赫有名的“野菜王”。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09-09-24/8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