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橡胶王”--雷贤钟


         这张摄于1956年的照片,地点位于南田农场爱国作业区的橡胶林前。当年10月,以侨领庄明理为团长的全国侨联慰问团,前来慰问爱国华侨雷贤钟一家,于是留下这张珍贵的历史记忆:老老少少几十人中,有雷贤钟一家,有慰问团成员,还有橡胶园工人和当地农民。 

         戴眼镜那位就是我父亲

  今年63岁的雷德万,是雷贤钟的长子。如今在父亲当年开垦胶园的地方,经营着70多亩芒果园,近年还建起新颖别致的三层小楼。

  他从保存完好的影集中找出这张照片,指着前排靠右的一个男孩说,那就是他自己,左侧那个卷发的漂亮妇女,是他妈妈。

  “这里,戴眼镜那个就是我父亲。”雷德万说,他还记得拍照片的地点,就在芒果园后面山坡的橡胶林。

  一位普通的爱国华侨,何以惊动全国侨联不辞辛苦,来到天涯海角的一处胶园?而当年4月,照片中的男主角雷贤钟,不仅受邀去北京参加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成立大会,还得到周总理的专门接见、农垦部长王震的专门宴请。

  这张照片背后,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一位爱国华侨的眷眷之心,还可引申出更大的时代背景:以雷贤钟为代表的大批爱国华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祖国橡胶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

  在马来西亚冒死偷胶种

  《农垦志》人物卷中有这样的记载:雷贤钟(1903———1984),福建古田县梅平村人。1923年下南洋谋生。新中国成立后,他以赤子之心,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53年到海南岛的崖县、陵水、保亭、万宁等地考察,决定在崖县的藤桥一带垦殖橡胶。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海外,正在马来西亚的雷贤钟和侨胞们欢欣鼓舞。雷贤钟在报上看到周恩来号召海外侨胞支援祖国建设的消息,又听说海南岛可以种橡胶,这让他激动不已,回国考察后,立即创办农场种植橡胶,并投资设立了“侨福垦殖公司”。

  面对国内实生橡胶树产量低的现实,1954年,雷贤钟又重返马来西亚物色优良品种。

  1955年11月,他冒着生命危险,带回橡胶良种RRIM600、PB86、PR107等100多斤胶籽、300多株芽接桩和200多米长的芽条。

  当时,国外敌对势力对新中国采取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策。橡胶是战略物资,封锁更加严密。当时马来西亚政府规定,凡将橡胶产品或种苗带出境者将被处死刑。

  雷德万回忆道,回国那年他才9岁,与兄弟姐妹9个一道,跟大人坐“海后”号客轮,在大海上漂泊几个星期。当时是冒着生命危险偷运橡胶种子回国,但大人们并没有把这些告诉孩子。他只记得木箱上头还有小兔子,那是用来掩人耳目的。晚上父亲不时给箱子洒水,后来他才知道那是给橡胶种子保湿。

  数十箱芽条过关“插曲”

  雷贤钟将橡胶种子千辛万苦带回国内时,在海关发生了一段颇为曲折的小插曲。

  1955年11月7日,当“海后”号客轮在海口的秀英港锚地抛锚,雷贤钟长长松了一口气。“终于回到祖国了!”他抚摸着这些2米多长、1米多宽的木箱,百感交集。

  海口海关工作人员在例行检查时,发现这些统一规格的大木箱,却不知里面所装为何物。雷贤钟多方解释,但海关并未接到华南垦殖局的有关照会,木箱一时上不了岸。

  但这些芽条一分钟也不能耽误,时间一长损失就大了。雷贤钟事前并未与华南垦殖局联系过,难道这些历经千难万险偷运回国的芽条,就要在家门口坏掉吗?

  正在雷贤钟无计可施的时候,他突然想起在《新海南报》(《海南日报》的前身)当记者的林春光。林春光1940年代曾在马来西亚打游击,是一位马共战士,和雷贤钟有过交往。1948年,林春光被英殖当局逮捕,关在监狱中。1950年,他们夫妇双双被驱逐回国,并参加了解放海南岛的战争。后来林春光到《新海南报》当了一名记者。正是在林春光动员下,雷贤钟在1953年自己出资,第一次带着18名工人,从马来西亚回海南岛考察。

  想起这些,雷贤钟立即托人,辗转带口信给林春光。林春光得到消息,连忙与海南垦殖分局橡胶处联系。橡胶处闻讯,当即派了一位姓刘的先生,与林春光火速赶到海关。刘先生也是马来西亚归侨,他知道芽条不及时处理将会全部坏掉。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橡胶 芒果 种子 橡胶园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