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北杨村把红果果变成金串串


         今年夏天,笔者来到素有“北杨山楂甲天下”之称的山西省绛县古绛镇北杨村采访。离山楂收获时间还有80多天,村民们正在进行果树夏剪等工作。山楂大户史乃文像给人打吊针一样,正在为果农们示范给山楂树输液。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兼山楂科技合作社社长周文介绍:“这是北杨村山楂科技合作社为果农提供的新技术———给山楂树进行专用营养肥稀释液滴注,配合使用农家有机肥,从根本上增强了果树对病虫害的抵御力,从而杜绝了化肥、残留农药对人体的危害,为今年果树增产增收提供了保障。” 

         “没想到红果果还能变成金串串哩!” 

         “今年全村山楂产量预计将达到200万公斤,全村可实现经济收入300万元左右,人均收入3300多元。”周文兴奋地对笔者说:“去年,全村山楂产量达到150万公斤,销售收入突破25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2800元。” 

         “光我家就栽了10亩山楂,去年产了2.5万公斤,卖了5万多块钱,真没想到红果果还能变成金串串哩!”史乃武是北杨村为数不多的早期栽植早期受益的山楂户之一,他同时是村里的山楂经纪人,除了销售自家的山楂,还帮助村里其他果农联系销路,每年都增加收入三五万元。另一名山楂经纪人高小锁还在村里建有冷库,容量300立方米,可储存12.5万公斤山楂,增值10万余元。 

         “北杨人的市场意识强着呢!” 

         北杨村共有213户、904口人,耕地面积1400亩,其中山楂种植面积1300余亩,占到全村耕地总面积的94%。该村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适宜栽植山楂。 

         山楂在北杨村已经有23年的栽培历史。1985年,山楂在北杨村落户,到上世纪80年代末,全村就发展到500亩。但和其他地方的情况一样,1990~1996年,北杨人也经受了市场价格跌落、山楂卖不出去的打击,部分村民曾含泪砍树,全村仅存100余亩。1997年,当地龙头企业山西维之王食品有限公司与北杨果农签订了保底价回收合同,各地山楂价格开始回升,精明的北杨人当年就发展了500亩,此后不断发展壮大,直至目前的1300余亩,山楂已发展成为北杨村的支柱产业。该村先后被农业部命名为“优质山楂基地”、“全国优质苗木基地”,北杨村成了全县率先种植山楂的典范,村民们也尝到了种植山楂的甜头。 

         谈起北杨村的山楂史,绛县政府副县长董稷强说:“北杨人的市场意识强着哩!” 

         “北杨人沾了科技的光啦!” 

         2006年9月,北杨村山楂科技合作社成立了,标志着该村山楂产业步入了科技化、规模化、效益化发展的快车道。合作社以“科技引导,专家参与;自愿参加,民主管理;上联市场,下为农民;全程服务,效益共享”为服务宗旨,以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西北农林大学和山西农科院园艺研究所为技术依托单位,把销售果品、培育果苗作为农民致富的突破点,从产前、产中、产后进行了“一条龙”服务。在中国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该社每年定期对农民进行预防病虫害知识的普及和山楂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等工作,并积极为农民拓宽致富渠道,延长了山楂产业链,实现增产增收。 

         同时,全社208户社员齐心协力,同舟共济,使现有山楂园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优质山楂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建成了千余亩的绿色山楂基地,不仅与“维之王”公司等当地食品加工企业签订了长期保价收购协议,还将山楂远销到稷山、垣曲及山东、河北等地。社长周文感慨万千:“咱北杨人沾了科技的光啦!”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山楂 果树 化肥 残留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