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俞正友:收青茶制干茶“制”出致富路


         白天忙于采茶,晚上加班炒制,凌晨3点又要去销售,一个多月下来,终是疲惫不堪。春茶采收期间是茶农收获最丰的季节,也是最忙碌、最辛苦的时候,茶叶采制是茶农们体力上很大的负担。渐渐地,部分茶农自发地进行了分工,一些炒茶高手专门做起了收购青叶炒制干茶的工作,从中实现了增收减负。双彩乡下塘村的俞正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4月3日下午,记者走进俞正友家的时候,他正从车上搬青叶,将一筐一筐的青叶搬进摊青室,分撒摊凉。看着老俞忙进忙出,而他的小儿子俞国海却并不帮忙。正当记者纳闷的时候,俞正友解释说:“我们有分工的,儿子只管收茶叶,运到家里就归我管,炒好之后销售归儿媳妇管。”自己家里人还分得这么清楚,看来,俞正友“分工分业”的文章是真正做到“家”了。 

         俞正友今年65岁,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在这个老农憨厚的笑容底下,又深藏着商人的智慧:他在大佛龙井产业发展壮大的潮流中找到了自己的蹊径——收青制干。俞正友现在有杀青理条机12台、辉锅机1台,去年加工了鲜叶8000多斤,利润8万多元。 

         苦练技术成高手 学人“制干”尝了甜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新昌吹响茶叶“圆”改“扁”号角。由于龙井茶的经济效益比珠茶生产提高五六倍,发展龙井茶的决策得到了广大茶农的响应,俞正友正是其中的一位。1990年,回山镇雅里村开始生产龙井茶,俞正友立即赶往那里参加培训,学到了龙井茶炒制技术。此后,只要附近有炒制技术培训,俞正友都积极参加;哪个地方有人炒茶出了名,他也要前去讨教一番。“茶叶炒得好坏价格相差太大了,不苦练技术赚不到钱啊!”俞正友如是说。慢慢地,老俞也成了炒茶高手。 

         由于茶叶炒制技术的差异,同样的青叶,不同的人炒制出来的干茶,价格有较大的差异。回山、双彩的部分炒茶高手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做起了收购青叶炒成干茶销售的生意。1999年,俞正友也学着做这样的事情,第一次他以每斤50元的价格收购了6斤乌牛早的青叶,正好炒制成一斤半干茶,卖了360元,获得了60元的“手脚费”,不过这“手脚费”对于一个农民来说可是相当可观了。老俞说:“毛两个小时60元,到哪里去挣啊。”俞正友就这样开始从事起收青制干的行当,每年都能增加五六千元的收入。 

         茶机推广应用 老俞的产业做大了 

         随着茶机的推广应用,茶叶炒制的功效大大提高,为收青制干行业的做大提供了技术支撑。2005年,俞正友花3.8万元购置了10台茶机,请了几位炒茶能手,将自己的5亩茶园也承包给别人采摘,专心做起了收青制干。 

         俞正友将收购青叶的地方固定在镜岭镇的西坑村、澄潭镇的遁山片、城南乡的里家竹村这三个地方。由于价格合理、诚实守信,俞正友和这些地方的茶农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当年就收购了6000多斤青叶,获得了近6万元的利润。 

         专业从事收青制干后,俞正友愈加注重炒制质量了,他隔段时间就去茶叶市场询问茶商的意见,捕捉市场信息。现在市场上喜欢绿中带黄、扁平光滑的茶叶,他就钻研这样的技术。“工欲成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有更加先进的茶机面世,俞正友马上进行更新换代,短短5年时间,他目前的茶机已经是第三代了。正是这种不惜血本、精益求精的精神,使俞正友炒制的茶叶质量越来越好。他的收青制干产业也越做越大。到接受记者采访时,俞正友已经炒制干茶1500斤,他估计接下来还能炒制1000斤,今年的利润有望超过10万元。 

         建标准化茶厂 将“收青制干”进行到底 

         2008年底,俞正友在离家不远处,新建了300平方米的标准化茶厂。“这几年做做生意还行,现在政策也优惠,政府还专门给我们安装了制茶专线,电力有保证了,制茶的条件很好。我想这条路走下去还是有奔头的。”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茶叶 杀青 经济效益 茶园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