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职业女性跻身于成功人士的行列,女性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主角。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下岗女工郭凤芝用勤奋创业的先进事迹向人们再一次阐明了“女人能顶半边天”,下岗不可怕,凭借勤劳的双手和自己的智慧一定能创造出幸福的生活。
母爱深深却不幸下岗 儿女争气各个成才
现年54岁的郭凤芝,从1970年参加工作,至1985年的15年间,郭凤芝一直在丰宁苏家店、外沟门等地担任民办教师,她工作尽职尽责,从普通教师干到小学校长。并于1985年转为公办教师。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们相继到了上高中的年龄,为了使四个子女更好的完成高中学业,郭凤芝主动从小学校长的位置退了下来,自愿调入县城粮食局幼儿园做起了幼教老师。她的工资收入也从原来的146元,一下降到了59元。
没有想到的是:1998年粮食企业体制改革,郭凤芝由一名幼儿园教师无奈地变成了一名下岗工人。她下岗以后,家庭生活越来越艰难起来,在随后的日子里,她曾傍徨惆怅过。但郭凤芝很快就悟出了一个道理:下岗是国家宏观调控,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需要,人虽下岗但心不能下岗!
下岗后,郭凤芝为了赚钱供子女上学,她上山刨过草药、采过蘑菇,开过缝纫铺和书店,刻过美术字,写过广告牌,并在一个个不眠之夜里剪窗花,做刺绣,换来些零钱以贴补家用。不幸的是她于1994年3月,因患心脏夹层动脉瘤住进了北京阜外医院,由于用药不当,在进行心脏换瓣手术时,造成了她听力残疾,就成了残疾人。再加上她连续多年每日劳作在14、5个小时,超负荷的劳作致使她右腿肿胀,血压升高,身体健康每况愈下。
无私的母爱深深感染了每个孩子。她的子女各个勤奋刻苦,人人成才。子女们分别考取了天津理工大学、南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现在分别在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有了一份很好的工作,挤进了白领阶层,过着有楼有车的生活。
矢志不渝自学成才 玉米秸画闯出新路一条
长期的艰难打拼使郭凤芝认识到,要想改变命运,必须有一技之长。她在近20年的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一定的美术功底。2001年,受山东等地麦秆画制作的启发,郭凤芝突发奇想,开始尝试用野草、高粱、玉米等10余种植物的秸秆材料制作秸秆画。历经3年时间的研制,她将秸秆画的主要材料定位于玉米秸秆。这种材料取材于玉米秸秆的最上一节,经过清洗、漂白、消毒、劈剥、熏蒸、粘贴等多道工序后,采用裁剪、雕刻、薰烫等多种技法,制作成精美的玉米秸秆画。作品的内容多以民俗民风、民间故事、花鸟虫鱼、山水风景、诗词歌赋、十二生肖等为主。这种产品不仅可用于居室、办公场所等地的装饰,且可成为独个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成为千百农户可就地取材的增收渠道。由于患有脑血栓后遗症,郭凤芝的手指麻木,制作期间被玉米秸秆刺破手指、鲜血直流已是家常便饭。尽管已是50多岁的人了,有时午夜梦中突然想起了一幅绝美的构图时,她也会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披衣夜战。就是这样,尽管在研制期间自己搭进了2万多元血汗钱,可她依然乐此不疲。
在艰苦的创业中,郭凤芝的心中始终坚持自己的三个信条:不服穷,不服病,不服老。她坚信,学习技能能改变命运,依靠双手能够发家致富。在试做玉米秸秆画前后三年的时间里,她把自己的生活水平降到了最低,孩子送给她买衣服的钱都买了原材料。为画一张图纸,往往通宵达旦。她坚信有成功的一天。在连续几年的研制过程中,郭凤芝由于劳累过度,2002年她患了脑血栓,落下了手脚麻木的后遗症,作画时双手常被扎的鲜血淋漓,为设计图案夜以继日,往往要做几十遍试验才能获得成功,其间辛苦可想而知。
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天津开发区一家日本独资企业任人事部经理的小儿子程旭冉,把母亲的玉米秸秆画挂在了自己的办公室里。当无意中这幅作品被日方企业负责人发现后,郭凤芝和她的玉米秸秆画的命运开始有了难以置信的转机。这种仅有30×40厘米的玉米秸秆画在此后两年间就被日本人以每幅500元的价格买走了300多幅。被人肯定与认可和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让郭凤芝看到了民间艺术广阔的前景与巨大的升值空间。随后,她的秸秆画获得了国家专利。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09-05-13/1615.html